
教育局昨日公布優化高中中國歷史科及歷史科課程框架,標誌着本港歷史教育邁向新里程。此次課程改革體現「與時並進、專業領航」的精神,既因應國家發展、社會轉變和學生學習需要而完善課程結構及學與教內容,更強調全面、正確認識國家歷史,從內容與視角上強化國家的發展成就及在國際舞台的角色與貢獻。香港正處於由治及興新征程,優化歷史教育對於培養具備國家觀念、香港情懷與國際視野的愛國愛港新一代意義重大,將可進一步提升學生的歷史認知與人文素養,為「一國兩制」行穩致遠、香港繁榮穩定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積蓄更加堅厚的棟樑力量,讓年輕一代能夠以史為鑑、心繫家國、貢獻世界。
現行兩史課程實施已逾16載,面對國家發展一日千里、國際格局深刻變革,社會環境亦不斷轉變,課程優化來得正當其時。新框架以現行課程為基礎,精簡並重整學習重點,平衡深度與廣度,同時強化兩科互補性:中國歷史科強調「古今並重」,讓學生全面認識國家在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社會、民族交融與中外交流等方面的發展,從中華文明起源至當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貫穿數千年文明脈絡;歷史科則立足世界史視角,清晰呈現國家在近現代國際舞台的角色與貢獻。這種設計有助學生建立貫通中外、縱橫古今的全面、正確歷史觀,並從更宏闊的視野理解中國與世界的互動。
新課程在多個關鍵歷史節點作了充實與深化。例如在中國近現代史部分,課程不僅涵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歷史意義、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與成就,更深入闡釋改革開放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歷程,包括香港、澳門回歸與「一國兩制」實踐,以及新時代中國綜合國力的提升和在外交、經濟、科技、國防等方面的成就等。這些內容讓學生不僅認識國家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更從歷史進程中理解國家發展的艱辛與輝煌,從而增強對國家的認同與民族自豪。
歷史科所設的「中國與世界:國家走向現代化及成為國際重要成員的歷程」單元,引導學生從全球變局中解讀中國發展,透過學習中國參與兩次世界大戰、抗日戰爭、冷戰格局以至當代國際合作,認識國家在近現代國際舞台上的角色與貢獻,包括參與國際組織、推動「一帶一路」建設、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等實踐。這種設計讓學生從中外互動中理解國家如何從積貧積弱走向繁榮富強,並在國際事務中擔當重要角色,從而能夠既從世界變局中解讀中國發展,亦從中國進程中理解全球趨勢,正是深化愛國教育與拓寬世界視野的有機結合。
這次課程優化亦注重透過減負增效和因材施教,培養學生的歷史素養與明辨思維。兩科均設多元選修單元,涵蓋國家制度、社經發展、文化交流及國際合作等主題,照顧學習多樣性,鼓勵學生根據興趣選擇進深學習,從專題探究中深化對歷史的認識與反思,理解國家發展的內在邏輯與世界意義,從而提升其分析、評價與解難能力;而公開評核亦將引入更多元題型,平衡廣度與深度,體現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
歷史教育是愛國教育的核心,是培養家國情懷與文化自信的根基。新課程通過系統講述國家發展歷程、民族交融史實與中外交流經驗,引導學生在認識國史中深化國民身份認同,在理解國情中強化使命擔當。從紅軍長征的艱苦卓絕到改革開放的舉世矚目,從古代絲綢之路的文明對話到當今「一帶一路」的共贏合作,學生將在歷史長河中感受中華民族精神,在時代變遷中堅定中華文化自信。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