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呂書練
我一直很喜歡看人物傳記,包括傳記電影和舞劇,不過,後者因為以身體動作代替文字和台詞去呈現和表達,難度較高,但作為名人傳記,因為其故事廣為人知,視覺上的吸引和氣氛的營造可能更重要。
過去兩年,我有系統地欣賞了多部名人舞劇,包括芭蕾舞《香奈兒》、民族舞《孔子》《李白》、現代舞《詩憶東坡》等,由於「名人效應」,具有一定的票房保證。上海歌舞團訪港演出舞劇《李清照》,自然是期待之作。
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稱的李清照出身於北宋書香門第,自小就顯才氣,更覓得一份門當戶對的姻緣,生活安定優裕,而且,夫妻志同道合,共同編纂《金石錄》,可謂集萬千寵愛於一身。然而,她的運氣卻在中年之後轉向衰弱──隨着國破家亡,被迫南渡,生活變困頓,接着丈夫英年病逝,家藏書畫被盜,自此居無定所,不但精神飽受打擊,連生存都有問題。
李清照作品的基調也由少女乃至少婦時期的俏皮輕逸,轉為中年、暮年之後的悽愴沉鬱。編導者以其作品詞牌名為題,巧妙地將舞蹈語言配以與之相應的舞美設計,力圖營造出其詩詞意境,來敘述這位「千古第一才女」的一生。
全劇分兩幕13場,外加序幕和尾聲,合共15場。前半場細膩描繪她的情感人生,呈現少女兼少婦李清照唯美的精神世界,後半場則着力表現她在經歷了國破家亡後的故事,並通過復現她與夫君編纂《金石錄》等歷史場景,展示她在逆境中的堅強,彰顯她對文化傳承的不懈追求和文人風骨。其間包括她敢於擺脫封建禮教的束縛再嫁,更勇於離婚,甚至甘受坐牢之苦也要狀告無恥丈夫等重要細節。
作為一個生長在封建禮教社會的女子,李清照的眼界、膽識不遜於其才氣。如果說靈氣帶給其幸福,才氣造就其名氣,那麼,苦難則成就其傳奇,而偉大的詞宗地位正是其「先甜後苦卻不屈不撓」的起伏人生所鑄造。
從現場觀看,《李清照》的舞台設計很精美,立體布景、道具和服裝都很講究,並以宋代汝窯的天青色為基調作深淺調配,當中偶見一點紅,彌漫着濃郁的宋韻。其中第二幕有場下雨和滴水聲很逼真,產生的氣氛與人物的孤寂心境互相呼應,頗具感染力。但整體而言,燈光和多媒體部分有不少改善空間,由於光線不足,部分由水墨暈染的詞句不夠清晰;而場次太多,也令人有「走馬觀花」之感,精緻的舞美和詞韻來不及細品,已很快轉場。如果能將部分場次合併,劇情有所取捨和側重,戲劇效果或會更好。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