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屆特區政府積極推進減廢回收宣傳教育,並擴大「綠在區區」等回收網絡。環境諮詢委員會主席查逸超昨日接受香港文匯報專訪時指出,過去逾4年本港每日都巿固體廢物棄置量減逾1,200公噸,認為特區政府多管齊下的措施已見成效,加上隨着綜合廢物管理設施(I·PARK)第一及第二期相繼投入服務,相信能達成2035年「零廢堆填」願景,即無須再使用堆填區處理都市固體廢物的目標。他認為在現時宣傳教育及增加回收點等鼓勵性工具下,垃圾收費並非唯一推動減廢回收的工具。
2035年「零廢堆填」可期
查逸超引述數據指出,本港都巿固體廢物棄置量由2021年的每日平均11,358公噸,下降至今年上半年的每日10,141公噸,減幅達10.7%。人均棄置量亦由2021年的高位每人每日1.53公斤,持續下降至去年每人每日1.4公斤,跌幅約8.5%,情況令人鼓舞,「但我們的目標是2035年『零廢堆填』,距離現在有10年時間。」他指多年來的減廢進度有快有慢,當中存在很多不同因素,「這個進度可不可以持續下去,我想一定要繼續努力,你見到局方(環境及生態局)及署方(環保署)都多管齊下,繼續去努力。」
他指出,I·PARK 1及I·PARK 2相繼落成使用後,每日可處理9,000公噸都市固體廢物,與現時每日10,141公噸棄置量只相差約1,000公噸。以2021年至今逾4年每日平均棄置量已減少1,217公噸來看,未來10年達至「零廢堆填」應可達到。
另外,「綠在區區」公共回收物收集點數目已由去年約300個增加至現時逾800個,同期間廚餘收集點亦由約1,200個增至逾1,500個,查逸超認為環保署可根據數據了解哪些地區有疏漏及不方便巿民使用,哪些地方要加強「綠在區區」或廚餘回收點設施,以鼓勵及方便更多巿民使用。
在宣傳教育方面,環保署暫緩實施垃圾收費至今已舉辦了超過4,600場教育和宣傳活動,查逸超指除了中小學宣傳教育外,亦涵蓋了社區、中小企、餐飲業界等不同宣傳計劃,下了不少工夫,「我們是改變一個文化,要慢慢及持續去做。」他認為增加回收物的收集點等措施,「只要做得方便,自然有多些人去做(減廢)。」
垃圾收費非唯一推動減廢手法
特區政府暫緩實施垃圾收費,認為需要先滿足多項條件,除回收設施外,亦要考慮社會成熟度和接受程度,需要市民和社會廣泛支持才能順利推行。查逸超認為,垃圾收費只是其中一個推動減廢回收的手法,現時的宣傳教育及增設回收點等鼓勵性措施已有成效,認為要達至10年後「零廢堆填」需衡量各種手段的效果,以及巿民和政府的承受力,「不止是巿民,政府也要承受。推垃圾收費這個措施,政府也有administrative burden(行政負擔),行政上的花費是多少,不是收費就可以抵消,政府要整體看哪個工種,包括宣傳工具、回收網絡工具等最有效。」
●香港文匯報記者 劉明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