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錦輝 立法會議員 香港中文大學工程學院副院長(外務) 香港專業及資深行政人員協會副會長
行政長官李家超在新一份施政報告宣布成立「北都發展委員會」,對加速北都發展、推動創科成果轉化,尤為重要。北部都會區發展面臨的最大障礙,往往來自於現行法律法規與行政程序的制約。委員會的首要任務,就是打破部門壁壘,簡化審批流程,採用創新建造技術,以「拆牆鬆綁」的思維破解發展困局。這種頂層設計的變革,正正打破傳統思維,為北部都會區提供充足的發展空間。
在世界知識產權組織最新公布的2025年《全球創新指數》中,「深圳—香港—廣州」創新集群首次登頂全球榜首,香港亦在《2025年世界人才排名》中躍升至第四位,同時成為亞太地區之冠。這一系列亮眼成績,無疑為香港創科發展注入強大信心與動力,也反映了特區政府近年推動創科政策的顯著成效。
自《香港創新科技發展藍圖》於2022年底公布以來,特區政府陸續推出「產學研1+計劃」、「新型工業加速計劃」,以及成立人工智能超算中心等配套措施,積極構建創科生態圈。然而,若要真正實現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的宏願,香港仍需正視幾項根本性挑戰。
拆牆鬆綁加速土地供應
土地問題是制約香港創科發展的瓶頸,為加速土地供應,施政報告提出於年內公布《新田科技城創科產業發展規劃概念綱要》,並推出沙嶺數據園區發展用地招標;又指出已成立「河套香港園區跨部門審批專班」,將以「邊建設、邊進駐」模式加速落地。這些舉措若能有效執行,將為創科企業提供急需的發展空間。
香港在2025年《全球創新指數》中,在全球139個經濟體中排名上升3位至第十五位,並在亞洲保持第五位。在《全球創新指數》下的兩個副指數中,香港在「創新投入」排名上升至全球第八位,在「創新產出」排名躍升9位至第二十二位。兩個副指數反映科研投入不俗,但成果轉化率仍有待提升。
加強產學連結 提升落地轉化
要解決科研成果轉化率低的問題,必須加強學界與產業界的連結。施政報告提及推出「創科產業人才交流計劃」的方向正確,有助加速大學科研與現實市場需要融合,將更能實踐「研發即產業」的理想狀態。
此外,需要在北都大學城內建設「科研成果轉化中心」。學術界研究項目廣泛,各學校本身多有轉移中心,但由特區政府支持的「轉化中心」更能集中處理各大學,甚至特區政府各研究中心的科研成果,以「紅娘」角色向業界推薦,促成合作,把北都大學城打造為研發及科技轉移基地,加快研發成果商品化、市場化,從而為香港經濟提供新動能。
完善知識產權法規標準
知識產權的保護與商品化是成果轉化的核心。生產力促進局正籌備「技術與創新支持中心」,是獲國家知識產權局及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共同確定為新一批技術與創新支持中心籌建機構。中心預計於年底運作,聚焦向本地初創企業和中小企業提供知識產權(特別是專利)資訊及服務,協助他們開發創新潛力,創造、保護、管理和商品化其知識產權,以保護科研成果,並促進知識產權貿易。
施政報告提出,中心在正式運作後,特區政府將支持其向本地中小型創科企業以國家標準提供專利評估,以及推出為期兩年的先導計劃,資助專利估值以作信貸融資的參考,同時也將推出知識產權融資沙盒,協助試點行業(特別是科技行業)利用知識產權進行融資。期望中心能進一步釐清知識財產權的歸屬,確保研發團隊、投資者、企業等持份者在科研成果商品化的過程中,均獲得公平對待和合理回報。
在北部都會區中,元朗、洪水橋/厦村新發展區等地,將會與前海合作區對接,發展高端專業服務和物流中心。香港應把此區打造成為知識產權交易中心,專門為專利以及其他知識產權產品貿易提供法律、調解仲裁、保險、會計等高端專業服務,以成就國家「十四五」規劃支持香港建設區域知識產權貿易中心的目標。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