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青海 浙江師範大學雙龍學者特聘教授、研究員、非洲經濟研究所所長
余詩影 浙江師範大學非洲研究院碩士研究生
近年來,由於經濟持續發展與中產階級壯大、移動互聯網的普及與數字化生活深化、渠道進化與正規化、政策與監管環境的改善,非洲消費電子產品市場正在經歷一場從「有沒有」到「好不好」的消費升級,「山寨機」逐漸退潮。然而,這並不意味著中國中低端消費電子產品競爭力的消失,恰恰相反,這實際上為有品牌、有質量、有服務的中低端產品掃清了道路,競爭從「價格戰」升級為「價值戰」,市場空間總體反而更大了。以智能手機為例。據全球科技市場分析機構Canalys數據顯示,2025年第二季度,非洲智能手機市場出貨量達到1920萬部,同比增長7%,其中價格低於100美元機型更是同比增長38%,迎來新一輪增長。據Developing Telecoms網站數據顯示,傳音(中國手機品牌,Tecno)保持在非洲市場的領導地位,市占率約51%,出貨量約920至970萬部,同比增長6%,但增速低於行業平均;三星以340萬部出貨量位居第二,占18%份額,同比增長3%;小米出貨約280萬部,市占14%,同比大增32%;榮耀出貨僅80萬部,但同比暴增161%;OPPO約70萬部,同比下降11%。
從進口到本地化生產是非洲未來主導趨勢
近年來,非洲國家日益將「本地化生產」作為國家產業政策,通過提高整機進口關稅、為本地組裝提供稅收減免等方式,鼓勵乃至強制要求科技企業在當地設廠。對企業來說,為規避高關稅(整機關稅遠高於散件關稅)、降低跨國供應鏈帶來的漫長性和不確定性、快速響應當地市場需求,提升品牌形象與好感度(承諾「非洲製造」往往能更好地融入當地社會),也有內在動力進行本土化生產。因此,未來,中非消費電子產品合作模式將是核心部件(如芯片、屏幕、攝像頭模組)從中國進口,整機組裝乃至部分配套部件(如電池、包裝、充電器)的生產在非洲完成,貿易內容從「成品手機」逐漸轉變為「手機散件、核心元器件和生產線設備」。由於市場競爭升級,消費者會更挑剔,比較手機的性能、設計、攝像頭和生態系統,這對產品創新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時,隨著數字生活的深化,非洲各國對數據隱私的監管也會越來越嚴格。因此,中國品牌需要快速補齊生態短板,同時確保數據的合規性,建立全球化的信任感。
中國消費電子品牌在非未來可期
中國消費電子品牌在非洲的成功,源於其極致的本地化創新策略。針對非洲市場購買力總體不高、中產階級迅速崛起、電力供應不穩定的特點,中國企業採取了主打「性價比」(提供價格在50至150美元之間的入門級智能機)、強化電池壽命並支持快充、自帶雙卡/四卡待機功能等總體策略。具體策略則視各國具體情況有所不同。例如,在移動支付(M-Pesa)發達、消費者對科技接受度高的肯尼亞市場,採用與本地移動支付服務商深度合作,強化移動支付功能(如一鍵直達M-Pesa),注重數字化和金融科技營銷等策略。而在消費者最為成熟、購買力強的南非市場則推出旗艦產品,強調頂級攝像頭、高性能處理器、高質量顯示屏,在電視及大型廣告牌投放高質量廣告等策略。
這種運作模式在可預見的未來仍然是有效的,因為非洲市場基本盤依然龐大:非洲的人口結構非常年輕,城市化進程仍在繼續,移動互聯網的滲透率遠未飽和。這意味著每年仍有數以千萬計的新用戶首次從功能機轉向智能機,而中國品牌是滿足這一需求的最主要力量。其強大之處在於,能提供從50美元到400美元的全價位段產品、具有深入鄉鎮的線下銷售和售後服務網絡(這是任何新競爭對手難以在短期內複製的物理壁壘)、廣泛的品牌認知(「Tecno」等品牌在許多非洲國家已經成為「智能手機」的代名詞)、深入的本地化洞察(在深膚色拍照、多卡多待、超長續航等方面的技術積累和用戶理解)。
小米、OPPO(包括其子品牌Realme)的加入,縱然使非洲市場的競爭更為激烈,但差異化共存的空間巨大:非洲有超過13億人口,處於不同的經濟發展階段,市場容量足夠大且需求多元。從開羅的精英到內羅畢的創業者,再到拉各斯的普通市民和農村地區的農民,他們的需求是天差地別的。單一品牌無法滿足所有需求,這就為不同定位的品牌提供了生存土壤:Redmi注重線上性價比,OPPO追求影像和品牌,傳音深耕線下和本地化。雖然在中端市場會有激烈交火,但彼此都有自己的「根據地」和基本盤,不至於陷入「你死我活」的境地。
香港企業迎來絕佳時機
如前所述,中國消費電子品牌未來的競爭維度將從硬件擴展到內容和服務生態。在這一歷史性轉變中,香港企業迎來一個絕佳時機:發揮作為國際金融中心、貿易中心和信息中心的優勢,在中國強大的硬件製造和內容生產能力與非洲巨大的新興市場之間,搭建起一座「軟性」的橋樑,在資本、內容、合規、支付和營銷等領域提供高附加值的專業服務,實現協同出海和差異化共贏。
一是投資與金融樞紐角色。非洲國家匯率波動大,香港的私募基金、投行和金融機構可以專門為在非洲設廠的中國科技企業提供項目融資、匯率風險管理、出口信貸保險等服務,幫助企業對沖風險。
二是貿易與供應鏈管理角色。香港企業可以依托自身的國際貿易經驗,為中國手機品牌管理複雜的「中國—非洲」供應鏈。這包括散件物流協調、關稅優化、清關服務等,確保散件高效、合規地運往非洲各地的組裝廠。
三是品質控制與認證。香港的檢驗認證機構可以在產品離岸前提供質量檢測服務,確保發往非洲的散件符合標準,降低海外組裝後的故障率。
四是專業服務與人才支持角色。非洲各國法律體系多樣(英美法、大陸法、本地習慣法),營商環境複雜。香港擁有熟悉國際法和普通法的律師事務所和咨詢公司,可以為企業提供投資所在地的法律法規、勞工政策、稅務合規等關鍵咨詢。
五是人才培訓與交流角色。香港的高校和培訓機構可以開設針對非洲業務的專項課程,為中國企業外派到非洲的管理人員和技術人員提供培訓,內容涵蓋跨文化管理、國際商務、語言(法語、葡語)等,成為中非人才交流的橋樑。
六是利用香港的資本、國際化和連接內地的優勢,依托迪拜的物流、免稅政策和貿易生態,高效、低風險地輻射整個非洲市場。
總之,中非消費電子產品合作模式的轉型,為香港提供了從「中間商」升級為「整合者」和「賦能者」的戰略機遇。香港的核心價值在於利用高度國際化的專業服務體系、自由開放的金融環境和法治基礎,為中非消費電子產品合作模式的轉型提供至關重要的軟性基礎設施支持,從而在這一轉型浪潮中扮演不可替代的關鍵角色。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