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網記者 毛麗娟)近日,中集集團在投產43周年之際首次面向全球發布《中集集團科技創新白皮書》(後稱《白皮書》),系統梳理了其四十餘年來以科技創新驅動企業高質量發展、服務國家戰略的探索與實踐。《白皮書》從科技成果、機制保障、產品戰略、智能製造、未來規劃等多維度,全面展現了一家中國製造企業從跟跑到領跑的奮進歷程。中集始終將科技創新擺在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自2018年以來,集團研發投入年均複合增長率達18.2%。
自主研發+整合全球資源 打造30餘項明星產品
自1982年生產第一台集裝箱起,中集始終以技術創新和全球化布局為核心競爭力,逐步從一家小型集裝箱廠發展為業務遍布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年營收超千億元的跨國企業集團。
四十餘年來,中集通過自主研發與全球資源整合,打造出30餘項明星產品,覆蓋物流裝備、能源化工等多個關鍵領域。
截至目前,中集已培育8項國家級「製造業單項冠軍企業(產品)」,包括標準海運乾貨集裝箱、冷藏集裝箱、特種集裝箱、半挂車、罐式集裝箱、低壓液化氣體儲運壓力容器、半潛式鑽井平台和登機橋,這些產品均在全球細分市場佔據領先地位。同時,集團還擁有16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形成可持續的創新梯隊,展現出強大的產業韌性和戰略定力。
以新質動力驅動轉型升級

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集把握時代脈搏,將「高端化、數智化、綠色化」確立為集團轉型升級的核心戰略,全力培育新質生產力。
在高端化轉型中,中集不斷突破技術壁壘。旗下中集來福士建造的「藍鯨1號」半潛式鑽井平台,代表了當今世界海洋鑽井平台設計建造的最高水平,助力我國首次成功試採海域可燃冰。企業還建造國內最新一代深遠海一體化大型風電安裝船「博強3060」,在作業水深、甲板可變載荷、起重吊裝能力等方面均創下「國內之最」;承接首個FPSO上部核心模塊的EPC總承包項目,打破國外企業長期市場壟斷;交付國內首例全船廠完成的FPSO修改造項目;打造全國首個用於「國車自運」的汽車滾裝運輸船。
此外,中集青冷特箱自主研發國內首款RAP主動式溫控航空箱,實現藥品運輸「天地聯動」全程精準溫控,填補行業空白。中集太平洋海工建成全球首制高堆疊式LNG雙耳燃料罐,滿足零碳燃料動力船舶快速增長的市場與技術需求。
在能源儲運領域,液氦罐箱、液氫儲罐、液氫罐車等新產品相繼問世,標誌着我國在商用液氫、液氦儲運領域實現關鍵技術與裝備的重大突破,打破國外壟斷。
在數智化轉型方面,以智能製造驅動產業升級。中集集團自2018年起全面啟動數字化轉型,深度融合工業互聯網、人工智能、5G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截至目前,中集集團已打造1家「國家級智能製造示範工廠」(青島冷箱)、2家國家「卓越級智能工廠」(分別為寧波中集與中集環科)、2家國家5G全連接工廠及22家省級智能工廠,實現了從工業3.0向4.0的跨越。
這些成果在實際應用中成效顯著。中集天達無人駕駛登機橋通過機器視覺實現飛機艙門全自動精準對接,在蘭州機場部署的86條自動登機橋,日均節省航班保障450分鐘,效率提升65%;瑞集科技焊接機器人搭載3D傳感技術,1.5秒內完成精準定位,焊接精度達0.5毫米,交付中船天津基地後工效提升50%。中集車輛機器人集群實現30分鐘柔性換產,支持差異化產品定製。中集環科推出集裝箱遠程監控系統,實現運輸全程狀態監測與智能預警;中集載具智慧托盤通過物聯網技術實現貨物精準追蹤與物流優化管理。
此外,集團一直在探索生成式AI在中集業務場景的落地。自2023年以來孵化維修助手、精益助手、員工助手等20位數字員工,應用於百餘項AI業務場景。例如寧波中集的AI維修助手憑13萬條知識圖譜,快速獲取維修方案,將故障處理響應時間從40分鐘縮短至15分鐘。
綠色化發展方面,中集積極投身新能源革命。中集安瑞科在湛江建造華南首個生物綠色甲醇示範工廠,預計今年第四季度投產,首期產能5萬噸/年,未來總產能將達25萬噸/年;與鞍鋼股份合作的焦爐氣制氫聯產LNG項目,年產氫氣1.5萬噸、LNG10萬噸,年減碳47萬噸,成為工業副產氫資源化利用的典範。
中集通過深耕氫能、海上風電、儲能等清潔能源領域,形成清潔能源全產業鏈協同效應,並積極服務國家綠色賽事與城市低碳交通,曾為北京冬奧會提供30多台氫氣管束式集裝箱及儲氫瓶組,助力賽事實現零碳排放;為香港首架氫能巴士提供Ⅳ型車載供氫系統,推動氫能交通應用等。
迄今,中集圍繞「三化」布局的30餘項新動能業務與產品,已累計貢獻千億營收,不僅實現「量」的突破,更完成「質」的飛躍。
2025年是中集新五年戰略規劃落地、新質生產力加速構建的關鍵之年。中集集團總裁高翔表示,中集將堅定視科技為第一生產力,強化技術創新與產品升級雙輪驅動,持續加大研發投入,深化智能製造升級,拓展國際合作新空間,不斷提升中國企業在全球高端裝備領域的話語權與影響力。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