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紡織服裝考古學是透過研究古代紡織品和服飾,以掌握各朝代文明水平、審美觀念及社會發展等訊息。然而,珍貴紡織品出土後極其脆弱,妥善保存的技術難度和成本也高,令考古學家感頭痛。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副教授李建深,針對戰國時期楚國出土絲織品作系統研究,構思出用三維掃描重建紡織品的纖維結構,其結合生物材料學技術,以類絲蛋白加固脆弱纖維,並配合控溫控濕、防蟲防霉管理,有望為考古學界建立古代織物從出土到長期保存的標準流程。
絲織品由蠶絲所製,環境中的溫度、濕度、水分,以及避免生物劣化使其蛋白纖維分解,均是保存的關鍵。李建深及其團隊在研究戰國時期楚國出土文物時,發現這些絲織品雖距今約2,300年,完整度卻罕見地高,這主要受惠於湖北戰國葬墓屬高地下水位區域,加上墓室的「白膠泥」特殊土壤構築,結合形成天然低氧的保護屏障,使蛋白纖維免於快速氧化,「即使經過2,300年,文物的紡織結構仍清晰可見。透過顯微鏡觀察,可辨識經緯交織的方式,如『一上一下』平紋、『一上二下』斜紋等,為復原古代織造工藝提供了直接證據。」
自2017年起,李建深團隊與湖北省博物館持續合作,在時任館長方勤支持下開展研究,團隊獲允許進入庫房接觸實物,並使用館內設備進行多景深攝影與材料檢測等,又獲提供邊角料樣本,用於絲纖維加固等模擬實驗。
試用蛋白溶液加固修復紡織品
另一方面,團隊與香港理工大學的紡織團隊合作,使用其拉伸、壓縮與密度測試等專業設備,又與浸大生物系教授一起,嘗試以蠶絲蛋白結構相近的蛋白溶液進行加固修復,針對極度脆弱的纖維提供蛋白類支撐,提升厚度及保存與運輸的穩定性,延長壽命。研究人員同時運用三維掃描與多景深合成技術,建立紡織品的高精度模型,便於從多角度觀察結構細節。
李建深表示,跨學科專家為研究帶來了很多新視角,「生物學家思考保育材料與機理;物理與光學專家強調多景深影像疊合與三維重建;材料學家關注織物的透氣性、吸濕性與表面結構;計算機科學家主要考慮如何以算法重建紋樣與結構參數。這些觀點啟發我們用非傳統藝術史方法看文物,並產生新的研究課題。」
他指出,古代織造技術有望復現,既可運用現代織機快速再現,也可透過「實驗考古」手工重構古代木製織機與工藝流程,體會古人技術思維。其中新疆出土的「五星出東方利中國」織錦研究與仿製,正是考古紡織與機械工程系會合作的一個新課題。他希望能以嚴謹研究與科技手段,擴大中國考古與古代工業生產研究的國際影響,助力中國文化「走出去」。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