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特稿】專家:風雨增拆彈風險 精準切割洞孔防誤爆

2025-09-21 04:28:07 要聞

香港警方拆彈專家昨日介紹拆解重磅戰時炸彈程序的3個主要步驟,其中以「切割」及「燃燒」為主,也最危險,加上惡劣天氣超出預期,故所需時間較原先預期為長。

高級炸彈處理主任、高級警司李展超表示,未爆的軍火可能是二戰時期及現代的軍火,因為由原產地兵工廠製造,做工十分嚴謹,目的是要製造一個大殺傷力及大破壞力的物品,以達到其軍事目的,因此在製作上會有不同規格,從而令炸彈經常性地保持有效狀態,一如過往,警方爆炸品處理課人員曾經處理不同的戰時物品,都發現其威力仍然有效,就如今次發現的炸彈雖然埋在地底約80年,但其威力仍有效。

前晚帶隊處理炸彈的炸彈處理主任、警司張立得表示,整個拆彈程序本來可以更快完成,但由於徹夜下雨,天氣惡劣令地盤內的環境變得複雜,在處理炸彈時的情況亦多變及不可預期。

堆砌沙包布陣 減少「萬一」傷亡

他介紹在是次行動中,疏散及準備工作所需的時間較多,原因是該枚炸彈的位置被大量民居包圍,在切割及燃燒時,該個藏有高性能炸藥的炸彈有可能爆炸,若保護工作做得不足,會對附近的建築物造成非常嚴重的破壞,一旦附近有市民及人員未及時疏散,更可能造成嚴重人命傷亡,因此有必要投放大量時間在前期的保護及準備工作上,包括堆砌沙包、做水沙包。

張立得指出,該枚1,000磅炸彈內有500磅高性能TNT炸藥,「切割」及「燃燒」時有可能發生爆炸,故切割過程花費了較多時間。人員用了4個小時,使用切割工具將炸彈外殼切開一個約1呎長的洞孔。

當在炸彈外殼上成功開孔後,就進入「燃燒」步驟,即將彈體內的炸藥取出放在沙包堆內,利用燃燒的方法完全銷毀,而過程中稍有差池就有可能發生爆炸,加上風雨令環境增添多變性,因此在切割密度和精準度上要比過往更加高,希望在燃燒過程中把誤爆的可能性減至最低,但整體拆除時間仍在總預期之內。 ●香港文匯報記者 蕭景源

讀文匯報PDF版面
評論(0

0 / 255

顯示更多...
相關推薦
評論成功,請等待管理員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