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鰂魚涌戰時炸彈│美軍ANM65藏500磅高性能炸藥 威力與二戰時幾乎一樣

2025-09-19 21:54:06 香港
爆炸品處理課高級炸彈處理主任李展超指出, 該個美軍空投炸彈的威力與二戰時期「幾乎一樣」。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蕭景源)爆炸品處理課高級炸彈處理主任李展超指出,該炸彈是二戰時期的美軍標準空投炸彈,型號為ANM65,其中包含有500磅的高性能TNT炸藥。人員經檢查後,發現該炸彈的外殼完好無缺,即在空投後沒有發生爆炸,同時在其彈身上依然有原先設置引爆的引信,分別為前置及尾置引信。根據爆炸品處理課過往11年的經驗,共有7次處理同類炸彈經驗,大部分的狀態俱與今日發現的炸彈類似,與2018年在沙中線工程發現的炸彈型號一樣。而在2014年和2020年,跑馬地錫克廟附近亦分別發現過戰時重約1000磅的空投炸彈。

李展超續稱,今次發現的炸彈與過往發現的一樣,特質是其火藥依然有效,經評估後相信其威力與二戰時期製造出來的近乎完全一樣,若處理不當或低估其風險,對人員的殺傷力及建築物的破壞力沒有分別,同時炸彈的穩定性亦因年月久遠而消失殆盡,所以最安全的方法是原地處理,以不作移動為大原則。有見及此,爆炸品處理課人員不會即場引爆,以免對附近民居造成嚴重破壞。他們會嘗試切開炸彈,利用火去銷毀內裡的TNT炸藥,但又不會引爆該個炸彈。

至於人員要面對的風險,便是在切開炸彈時未知內裡情況,有可能炸藥在經過年月洗禮後會變得非常敏感,利用火燒時會發生爆炸,究竟是一燃點時發生爆炸,又或燒到一半時炸彈產生高熱發生爆炸,這些都是難以估計及控制範圍之外,因此在進行有關工序時,只有盡量疏散受影響的居民,同時在周圍地方盡量做一些保護措施,例如放置沙包及水沙包、以減低炸彈碎片及降低其溫度。他特別提及,2000年瑪麗醫院旁一個地盤亦發現二戰時期留下的炸彈,當年在銷毀炸藥期間發生爆炸,因此警方往後每次處理類似爆炸品,均以該次經驗作為藍本,並以安全處理為大原則。而今次處理炸彈,大前提是以市民生命安全為首要,亦會優先考慮市民的財產,以及在場所有公職人員,包括警務人員、消防、民政事務處和關愛隊人員的安危。

此外,李展超形容拆彈工序尤如與時間競賽,希望能在開始後的12個小時內完成,能在星期六日間恢復社區常態,至於處理該個炸彈會分階段進行,每一時段會出動10人,他形容爆炸威力會有衝擊波、碎片、熱力,而碎片會是一些通紅的金屬片,並會引起火警。

而在沙中線工程中,爆炸品處理課處理過3次炸彈,處理的時間最短17小時,最長有27小時,處理需時的原因主要是沙中線地盤是一個低窪地方,是位於地下約30米的一個地盤,每一件工具需要吊運落去,而今次鰂魚涌的炸彈位置位於地面的一個地盤,因此節省了不少時間。第二是吸取了在沙中線處理大型炸彈的經驗,警隊具備了更先進的儀器,從而在切割和銷毀炸彈方面會更有效率,在最短時間及安全情況下達致理想的效果。他又稱,12小時是一個指標,人員俱希望能盡快處理。

評論(0

0 / 255

顯示更多...
相關推薦
評論成功,請等待管理員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