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欣宇 立法會議員
行政長官李家超發表的新一份施政報告中,北部都會區顯然是重中之重,所佔篇幅較過往幾份施政報告明顯更為豐富,包括將「北部都會區督導委員會」 升格成為由特首擔任主席的「北都發展委員會」,下設三個高層級工作組,「發展及營運模式設計組」、「大學城籌劃及建設組」 、「規劃及發展工作組」,並宣布將訂立專屬法例,通過積極謀劃改革和攻堅,推動北部都會區建設取得新的突破。
北部都會區從概念誕生之際,就承載着三個關乎香港未來的重要使命。其一,香港的土地和房屋供應短缺問題仍然嚴峻,北部都會區整體面積達300平方公里,能夠提供充足的土地儲備,是解決這個傳統老大難問題的重要手段。其二,香港傳統優勢產業飽和,增速放緩,十分迫切需要找到新的增長動能,北都所提供的戰略空間恰恰是承載新產業的重要保障。其三,粵港澳大灣區是中國高水平對外開放的戰略支點,而大灣區中四大國家級合作平台當中的前海和河套均毗鄰北都,北部都會尤其應當充分發揮「一國兩制」之利,通過制度創新,提供制度示範,服務國家戰略目標,特別是服務內地企業「走出去」的需求。
北部都會區範圍橫貫多個新發展區,要提速提效提量發展,亟需一套不同於傳統市鎮模式的機制予以緊密配合。現行《城市規劃條例》下,每個新發展區如洪水橋、流浮山、牛潭尾等需單獨審批,缺乏整體靈活性,導致內部規劃元素難以調整,無法發揮大規模協同效應。以新田科技園和設於牛潭尾的大學城為例,科技、教育與人才原本應當是三位一體的整合配置,然而由於兩項規劃相隔18個月推出,現行機制下若要進行優化整合,行政成本高昂複雜,令人卻步。
同時,建設北部都會區不僅涉及特區政府內部多個職能部門的協同配合,更涉及與深圳市政府的跨境協作,協同發展的維度之廣、主體之多、要求之高,在特區政府的管治史上可謂前所未有。面對如此程度的複雜性,傳統的行政架構存在諸多短板,已然難以為繼。
因此,最新一份施政報告正是針對過去幾年在北都推進實踐中遇上的難點痛點的對症下藥之舉。筆者尤其期待,通過北都專屬法例,能夠盡快實現北都的建設審批精簡整合和單一窗口,同時在城市規劃流程上,賦權特區政府行政部門掌握更大的主動性和靈活性,真正實現城規層面的「北都一張圖」,解決割裂式規劃發展的難題。
北部都會區建設是香港有史以來最為龐大的發展規劃,也是香港進一步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關鍵一步,更是香港改革創新的重要平台。特區政府需要進一步帶動各界主動對標對表,清晰認識北部都會區的定位和作用,充分發揮「一國兩制」下特區立法權和高度自治的獨特優勢,讓心急如焚轉化為切實高效,將北都打造成聯通內地與國際的世界級科技創新平台。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