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霆邦
17日,行政長官李家超發表任內第四份施政報告,綜觀整份施政報告,投資未來,創新有為,除了繼續大力推動北部都會區發展,亦破天荒地提出「部門首長責任制」,計及加強人工智能應用、扶助弱勢社群等措施,方方面面回應了社會訴求。筆者留意到,施政報告在推進低空經濟生態圈方面,一樣提出了不少創新舉措,部分政策回應了業界需求,期望特區政府盡快落實以及推展相關措施,搶佔低空經濟這個千億元市場。
在今次施政報告,就有專門內容提及推進低空經濟生態圈建設,重點包括政府推進建設具競爭力的低空經濟生態圈,令香港成為低空創新應用亞太區樞紐;制訂「發展低空經濟規劃行動綱領」;完善民航法例及規管框架,為重量超過150公斤的「非傳統飛行器」制訂專用法例;推展核心基建設施,年底前推出專用頻譜,提前規劃部署起降場、航路網絡、衞星定位、三維空間數據系統、智能低空交通管理系統;加大鼓勵高校和企業透過現有不同資助計劃,促進相關研發和應用,並檢視相關人才發展,支持業界和大學舉辦更多低空經濟推展培訓等。
李家超提出的不同措施,包括就開發不同應用場景的低空經濟保險產品、推動跨境路線、低空載人飛行器等應用場景,都很大程度上回應了筆者屬會的低空經濟發展建議,在今年7月,筆者屬會就公開倡議了13條進一步發展低空經濟的建議,包括將重量超過150公斤的載物無人機納入監管範圍、完善遙控駕駛員的培訓體系、擴大強制性無人機責任保險的覆蓋範圍、推動香港無人機法規接軌全球、優先發展跨境物流、建立政府統一低空空域管理系統等。
故此,對於施政報告提出的新政策,業界都表示歡迎,事實上,今次特區政府提出的措施,有層次也有實際意義,例如推進建設具競爭力的低空經濟生態圈,其實就是除了在實則營運,也要在法規等方面接軌全球,推動香港成為低空創新應用亞太區樞紐;至於推展核心基建設施、建立低空交通管理系統,則涉及發展低空經濟最核心的概念,就是安全,香港要建立一套系統,令無人機低空飛行「看得見,管得住」。值得留意的是,香港的低空經濟發展,還要與內地發展進一步融入,所以推出涵蓋跨境路線、低空載人飛行器等技術複雜度較高的應用場景,也是必要嘗試。
就目前情況看,只要特區政府有效、有序地推進新政策,本港的低空經濟發展肯定大有作為,香港地形複雜,山多且有離島,如果能夠成功建立一套實用的低空經濟運作模式、管理系統及法規,那就可以成為低空經濟的示範中心,更好地打造低空創新應用亞太區樞紐。在施政報告的其他專章,提出了要成立「內地企業出海專班」,所以香港能以金融、低空經濟中心的姿態,賦能內地低空經濟出海,例如將技術、產品以及解決方案輸出到印尼、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等地方,達致香港既是低空經濟中心也是內地企業出海中心的「雙中心」。
在筆者屬會月前提出的《中國香港低空經濟政策優化研究及建議》,亦指出香港可以推動低空經濟產業升級,促進香港金融業發展,通過吸納並協助內地低空經濟企業出海,增加其在本港的經濟活動,充分發揮香港與其他地區的聯動效應,更可以考慮成立專項創投基金為合資格的配對投資基金,以吸引相關全球,由內地,東南亞以至海外的相關科技公司到港作融資以及在香港掛牌的上市項目。
現時國際政經局勢不穩,香港的金融市場成為了資金流入的「避風港」,試想像一下,如果將來不同地方的科技企業、低空經濟企業要出海、融資以及設立亞太中心,香港肯定是最為合適的地區,而今次施政報告的相關政策,正能結合香港低空經濟及金融中心的優勢,令低空經濟行業發展的效益最大化,繼而刺激和惠及實體經濟。
(作者為中國香港低空經濟協會創會主席、香港註冊會計師)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