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內蒙古發布十大生態環境檢察公益訴訟典型案例

2025-09-19 10:33:39 神州
發布會現場。王月攝影

(香港文匯網記者喬輝、王月)9月17日,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檢察院召開新聞發布會,發布十大生態環境檢察公益訴訟典型案例。其中,行政公益訴訟案8件、民事公益訴訟案2件,涉及水體污染、行洪安全、礦山治理、山林、草原保護、固廢危廢污染、生物多樣性保護等。

內蒙古發布十大生態環境檢察公益訴訟典型案例 。王月攝影

本次典型案例經盟市選送、自治區初選及集體討論,從三年來辦結的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公益訴訟案件中評選而出,為全區公益訴訟高質效辦案提供參考借鑒。

內蒙古自治區檢察院公益訴訟檢察部主任張雲龍介紹,這批案例的特點一是突出「訴」的剛性,行政公益訴訟起訴案件體現了以「訴」的確認彰顯司法價值引領,以「可訴性」提升辦案精準性和規範性;二是聚焦山林、河湖、草原保護檢察公益訴訟一體化、跨區域協作,展現「高質效辦好每一個案件」的辦案追求,在協作共治中提升生態保護水平。

一、呼和浩特市人民檢察院督促整治某污水處理廠超標排污行政公益訴訟案

A污水處理廠為呼和浩特市B縣唯一污水處理廠,存在進出水水質異常、二期工程無證排污、多次超標排放及超負荷處理等問題,污水直排河道污染環境,損害社會公共利益。檢察機關立案後,向B縣人民政府發出檢察建議。B縣人民政府雖督促污水處理廠採取技改、管網整改等措施,但問題持續復發。檢察機關遂提起行政公益訴訟,督促B縣人民政府投資推進管網改造13.07公里、修復破損管道2.46公里,投資建設新污水處理廠。檢察機關以「訴」的剛性推動源頭治理,守護黃河流域生態。

二、包頭市檢察機關督促整治外來入侵物種刺萼龍葵行政公益訴訟案

刺萼龍葵又名黃花刺茄,被我國生態環境部列入第四批外來入侵物種名錄。近年來,包頭市昆都侖區北部與烏拉特前旗接壤的近2000畝土地被刺萼龍葵大面積入侵,對當地生物多樣性造成嚴重破壞。包頭市檢察機關通過在全市範圍內開展專項監督行動,並依託跨區域協作機制,聯合烏拉特前旗檢察院對接壤區域進行協同監督,實現同步監督、共同防護。督促林草、農牧等部門共清理刺萼龍葵2萬餘畝,使其蔓延趨勢得到有效遏制,持續守護區域生態環境和生物多樣性。

三、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人民檢察院督促治理林草地沙化行政公益訴訟案

呼倫貝爾市作為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是我國北方生態安全屏障的重要組成部分。紅花爾基林業局巴日圖林場施業區內存在多處林草地林木枯萎、植被缺失的情況,且自2012年起沙化面積逐年擴大。針對林草地嚴重沙化問題,檢察機關依法提出檢察建議,推動多個行政機關開展生態保護協作,全方位、多層次地開展防沙治沙工作,督促行政機關播種草籽、安裝網格沙障,林草地沙化得到有效治理。

四、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檢察院興安盟分院督促整治草原沙化治理行政公益訴訟案

興安盟「三北」防護林工程部分標段存在造林成活率不足、管護缺位,嚴重影響生態安全。檢察機關啟動一體化辦案,向行政機關公開送達檢察建議,督促行政機關對9300餘畝造林地塊進行補植,苗木成活率得到大幅提高。檢察機關運用法治手段守護「三北」工程建設,維護祖國北方生態安全屏障。

五、通遼市人民檢察院督促整治東西遼河浮橋阻礙行洪行政公益訴訟案

通遼市某旗東西遼河14座浮橋因年代久遠、設施陳舊、建設不規範,易在汛期阻礙行洪,存在安全隱患,損害社會公共利益。檢察機關立案後,以「檢察建議+調研報告」爭取黨委、政府支持,推動相關部門開展監管。目前全部浮橋已完成橋面平整、錨點加固、護欄修繕工作,7座問題浮橋經營者被依法處罰;政府專項撥款1300萬元,將新設8座公益性浮橋,保障行洪安全與民生需求。

六、赤峰市人民檢察院支持赤峰市生態環境局對內蒙古某礦業公司開展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工作案

2004年至2022年,內蒙古某礦業公司在內蒙古黃崗梁國家森林公園範圍內,建設廠房、尾礦庫、排渣場等非法佔用林地、草地1532.68畝。赤峰市人民檢察院依法公益訴訟立案調查。在公告期內,賠償權利人啟動生態環境損害賠償程序後,檢察機關通過移送證據材料、協助調查取證、參與磋商等方式支持生態環境部門開展工作。督促企業承擔生態環境損害賠償責任880.14萬元。截至目前,已完成補植沙棘、雲杉等7.94萬株,作業面積900畝。

七、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檢察院錫林郭勒盟檢察機關督促保護草原礦山地質環境行政公益訴訟案

阿巴嘎旗某煤礦及後續承繼企業因開採形成1245畝採空區地質災害,後續治理企業未按規定完成工程,致災害隱患未消、礦山地質環境和草原生態未恢復。檢察機關依法向行政機關制發檢察建議。因整改未達標,檢察機關提起行政公益訴訟。截至9月,案涉企業已完成採礦回填183萬立方米,總工程預計於10月全部完成。檢察機關通過督促依法行政,及時消除礦山地質災害隱患,高質效保護草原生態。

八、鄂爾多斯市烏審旗人民檢察院訴四川某石油工程公司、王某某等人污染環境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案

四川某石油工程公司及其關聯公司將4.3萬餘立方米工業廢水交無資質的王某某等人處理,後者違規排放致嚴重污染,嚴重損害生態環境。檢察機關立案後,提起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追究16名個人和涉案公司連帶責任。截至目前,某公司繳納的800萬元替代性生態修復金建設的環境污染隱患治理項目以及民生項目已全部完成,其他涉案被告已繳納生態損害賠償金604.3萬元。檢察機關緊盯生態環境的全面修復,全鏈條追究民事侵權人責任,彰顯公益訴訟獨特的價值。

九、巴彥淖爾市人民檢察院督促保護某國有林場林地行政公益訴訟案

巴彥淖爾市某林場作為「三北」防護林重要組成部分,其作業區因經營權流轉等問題,出現管理混亂、地類權屬不清、毀林開墾等問題。檢察機關立案後,通過制發檢察建議、公開聽證、召開磋商會等方式,督促相關行政機關履職。最終依法督促相關部門制定完善10項機制;解決3200餘畝耕地紅線內土地爭議;完成土地確權,解決「一地多證」問題。檢察機關以法治力量守護林地資源,實現公益保護與個人權益保護兼顧。

十、烏海市人民檢察院訴內蒙古某礦業公司及鄂爾多斯市某煤業公司非法佔用草地民事公益訴訟案

2013年至2018年期間,內蒙古某礦業公司與鄂爾多斯市某煤業公司因露天開採煤炭,違法佔用1610.05畝天然牧草地排放渣土。烏海市人民檢察院針對刑事案件中生態環境沒有得到修復的,通過提起民事公益訴訟督促當事人承擔生態損害賠償責任,要求賠償天然牧草地修復費用及期間生態服務功能損失費。經調解,案涉企業將628.09萬元轉入專用賬戶,用於被破壞的牧草場植被恢復、土地復墾、環境治理。

責任編輯: 文劼
評論(0

0 / 255

顯示更多...
相關推薦
評論成功,請等待管理員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