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港「搶人才」政策顯效 盼優化教育結構鞏固成果

2025-09-19 04:08:58 財經論壇

龐溟 經濟學博士、經濟學家

2025年,香港在瑞士國際管理發展學院(IMD)公布的《世界人才排名》中躍升至全球第4位,創下歷來最佳成績,並穩居亞洲首位。誠如行政長官李家超在2025年施政報告中所言:「香港在世界人才排名節節上升……反映我們的人才政策方向正確,有實質成效,是推動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之一。」不過,如果深入分析報告細節與最新數據,香港在教育資源投入、人才結構多元性及長期培育方面仍面臨挑戰,亟需政策層面的深度調整。

教育制度穩固但資源投入偏低

IMD報告將人才競爭力劃分為三大範疇:「就緒度」、「投資與發展」及「吸引力」。香港在「就緒度」方面表現卓越,排名全球第3,顯示本地教育體系在人才培育方面具備高度成熟性。香港實行12年免費教育,並擁有5所世界百強大學,每年培養逾2萬名學士畢業生,為本地人力資源打下穩固基礎。

然而,在IMD報告中,香港教育公共開支佔GDP比例僅為3.9%,在此項指標排名第49,遠低於瑞典(7.2%)、愛爾蘭(6.7%)、比利時和科威特(6.6%)、芬蘭(6.3%)等高排名地區。如果採用教育局的統計數據,本港教育公共開支佔GDP比例更是從2019-2020財年的4.4%不斷下降至2022-23財年的3.8%和2024-25財年的3.6%。在財政赤字壓力下,政府近年削減對中小學及高等教育的撥款,可能對教育質素與長期人才培育構成不利影響。

筆者認為,特區政府應重新審視教育資源配置,尤其是對高等教育與職業培訓的長期投資。可考慮設立「人才培育基金」,以穩定支持大學研究、應用科學大學發展、跨學科課程發展及國際交流項目,提升本地教育的全球競爭力。

管理人才質素高但結構偏窄

香港在管理人員質素方面表現亮眼,具備國際經驗與高技能的高級管理人員指標分別排名第6與第7。然而,IMD報告對人才的定義偏重理工與財務技能,未充分涵蓋人文、社會科學、藝術等領域。香港若欲成為國際人才樞紐,必須在教育政策上強化跨學科培育,避免過度傾斜於單一領域。筆者建議,政府與大學合作推動「多元人才培育計劃」,鼓勵社會科學、公共政策、文化創意等領域的發展,並設立跨界創新研究中心,促進不同學科間的融合與應用。此外,在全球人才競爭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傳統學術教育雖具優勢,但技術教育與職業培訓的角色也不容忽視。筆者樂見政府已授予兩所院校應用科學大學名銜,撥款1億元支持「應用科學大學聯盟」的發展,以促進產教融合、強化實務導向的高等教育,並計劃進一步提升職專教育在學位層級地位,建立更清晰的升學與就業銜接路徑。

從教育強化走向結構優化

香港在IMD人才排名中取得佳績,固然值得肯定,但更應視為一次政策反思的契機。正如施政報告所言:「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是新時代發展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有助香港建立豐富的人才資源、知識儲備和科技創新能力,提升香港的競爭力。」總的來說,政府在推動「搶人才」政策的同時,應同步強化教育資源投入、改善人才結構多元性,並建立跨學科、跨產業的培育機制,從「吸引人才」走向「培育人才」。

題為編者所擬。本版文章,為作者之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

讀文匯報PDF版面
評論(0

0 / 255

顯示更多...
相關推薦
評論成功,請等待管理員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