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獨家風景】琵琶音色如此豐富

2025-09-19 04:00:38 獨家風景

呂書練

提到琵琶,相信很多人隨即想到的是西漢王昭君「獨抱琵琶」自彈出塞的藝術形象,以及《昭君出塞》琵琶曲的哀怨纏綿。但我上周欣賞香港中樂團新樂季開幕音樂會《絲語·琵琶》卻有另一番感受。

這是該樂團繼3年前以大灣區的地理環境及文化意蘊為依歸創演的《蒼龍引》後,再次獲國家藝術基金資助的項目,也是樂團再次委約香港本土作曲家、廣州星海音樂學院作曲系教授陳明志創作的同名組曲世界首演。

正如其名,音樂會以琵琶為主角,樂團特別邀請來自不同地區的琵琶演奏家,配以造型不同的琵琶,包括中國現代五弦琵琶代表人物方錦龍、日本薩摩琵琶演奏家久保田晶子、來自中東塞浦路斯的烏德琴手楊尼斯·高蒂斯,以及該團琵琶首席張瑩(四弦琵琶)輪流登台引領演繹不同樂章,加上我國首位古琴演奏博士王悠荻富於韻味的呈現,讓觀/聽眾在一個晚上同時感受到豐富多變、亦剛亦柔的琵琶音色之美。

原來,有「民樂之王」之稱的琵琶本身也很有故事性──它在公元386-534年是通過絲綢之路從波斯經由西域傳入中原,豐富了中國古典音樂曲目;到了唐代,琵琶又從中國傳入朝鮮、日本、越南等地,並在逾千年的演出實踐和文化碰撞中形成一個在歐、亞、非地區皆具廣泛影響的彈撥樂集群,卻又保有各自的特色。琵琶也發揮了樂器以外的作用:串連起萬里海絲之文明密碼和文化使者。

音樂會由該團藝術總監閻惠昌擔任指揮,除了陳明志新作外,還加入由馬久越作曲、取材自《詩經》的《瓊瑤》、《玄鳥》和由關廼忠編曲的《霸王卸甲》,合共7個樂章一步步地把觀眾引入跨越滄海的絲路之旅。

在鼓樂的帶動下,琵琶家族以《長風破浪時》之樂觀精神踏上征程,再由方錦龍先後以五弦琵琶、尺八演繹兩闋源自《詩經》的樂曲,意蘊悠長;接着由張瑩演繹經典武曲《霸王卸甲》,在弦樂的配合下,其充滿力量感的彈撥將項羽的悲壯與戰場的張力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也引起現場觀眾熱烈的回響。

而分別以日本薩摩琵琶和中東烏德琴演繹的《聽海之心》、《音詩共和》則充滿地域色彩,前者用撥子彈奏,有似曾相識的東洋味;後者的音色有點像結他,曲調具新疆民歌影子,恍如吟遊詩人騎着小毛驢在沙漠上自由逛蕩,感覺輕快愉悅。

壓軸演出就是4種琵琶齊在台上合作接力,並與樂隊及置於舞台四周的敲擊樂小組共同奏響與首個樂章互為呼應的後奏曲《揚帆濟滄海》,為這場兼具異域風情和古風意韵的音樂會畫上休止譜。而香港在新時代「海上絲路」所發揮的橋樑作用也得以彰顯。

讀文匯報PDF版面
評論(0

0 / 255

顯示更多...
相關推薦
評論成功,請等待管理員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