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記者 于珈琳、實習記者 何思熳 瀋陽報道)9月13日清晨,瀋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內肅穆莊重,勁柏蒼松之間,微風輕拂起烈士墓前一面面鮮紅的國旗,他們正等待親愛的戰友、第十二批在韓志願軍烈士遺骸的安葬。伴隨着低迴的《思念曲》,30名保家衛國、英勇犧牲的志願軍烈士終於魂歸故土。由解放軍儀仗司禮大隊擔任的禮兵邁着整齊的禮步,無聲護送志願軍烈士棺槨緩緩步入現場。


已經是第二次參與到烈士遺骸迎回儀式和安葬儀式活動的香港升旗隊總會青年隊二隊隊長、趙聿修紀念中學高二學生李穎琛,在留言板寫下「感謝您們的無私付出!我們會做好本分,報恩!—香港升旗隊總會」這樣一句話。李穎琛說,希望以後用實際行動表達這份情感。

上午10時許,儀式正式開始,軍樂隊奏響婉轉低迴的《思念曲》,兩側標兵持槍肅立,禮兵護送志願軍烈士遺骸棺槨緩步進入紀念廣場,全場奏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魂兮歸來,昭煥國光。志繼業承,勳績孔彰。山河無恙,家國富強。濟濟多士,奮發昂揚。」致祭文後,全體人員向志願軍烈士遺骸三鞠躬。27名禮兵連續鳴槍12響,向志願軍烈士致以崇高敬意。
松柏無聲,草木含悲。禮兵抬起志願軍烈士棺槨繞廣場半周,緩緩走向安葬地宮。全場人員排起長隊,向烈士獻花致敬,並瞻仰烈士英名牆。

港澳青年冀以實際行動貢獻國家
今年,14名來自香港的中學生親身參與了迎回烈士遺骸的各項活動。13日上午的安葬儀式現場,在瀋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的下沉廣場中,他們在300多人的默哀隊伍中,目送烈士遺骸棺槨緩緩走向安葬地宮。隨後,他們排起長隊接過鮮花,鄭重瞻仰英名牆,致敬英烈。來自香港升旗隊總會的兩位學子身着制服,身姿筆挺,展示出香港學子的蓬勃面貌。
已經是第二次參與到烈士遺骸迎回儀式和安葬儀式活動的香港升旗隊總會青年隊二隊隊長、趙聿修紀念中學高二學生李穎琛,在參加了紀念活動後希望用自己的方式告慰先烈。她在現場找到了為烈士寄語的留言板,仔細寫下心願:「感謝您們的無私付出!我們會做好本分,報恩!——香港升旗隊總會」。一直對抗美援朝烈士無私奉獻保家衛國的偉大精神心懷敬仰,李穎琛希望以後用實際行動表達這份情感。
來自澳門濠江中學的高二學生都宗陽,參加了此次港澳學生在北京、丹東及瀋陽的「國旗傳遞」和紀念活動。16歲,是很多志願軍戰士跨江作戰的年紀,都宗陽期待能用另外一種方式告慰先烈,「作為新時代的青少年,我們很難有機會為國出征,但我們可以用自己的力量貢獻祖國的發展和強大。」他想對先烈們說,「如今祖國強起來了,正如你們所盼!」
遲到七十餘年的「父子相見」
安葬儀式結束後,抗美援朝烈士陵園恢復對公眾開放。等候已久的人們手捧鮮花,自發地前來緬懷英烈。他們神情肅穆,在烈士墓前深深鞠躬,輕聲訴說着對英雄的敬仰與感激。「去時少年身,歸來英雄魂」——自2014年起至今,已有1,011位志願軍烈士忠魂回到了這片他們用鮮血和生命守護的土地。
在陵園,有人千里尋親,也有人只為帶走埋葬在此的親人身後的一抔黃土。臨近午間,陽光透過樹枝的縫隙,灑在瀋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一座座黑色的石碑上。來自湖北麻城的方漢炳久久佇立在父親方金耀的墓前,他伸出手,一遍遍撫摸着那個名字,像是小時候想像中撫摸父親的臉龐。「父親犧牲時,我才一歲多,什麼都不記得。」七十多年來,「尋找父親」成了他的執念。他曾無數次想像父親的模樣,想像他如何走過烽火戰場。今年4月,在第十一批歸國烈士遺骸中,終於通過科學鑒定確認了方金耀的身份。方漢炳說,那一刻,心裏懸了一生的石頭落了地。同樣在安葬儀式現場的第十二批歸國志願軍烈士廖天良的孫子廖啟升,凝望着棺槨心情難以平靜,「我真的很想去抱一抱,就像抱到了爺爺一樣。」

更多被志願軍精神鼓舞的人們自發來到這裏,「今天9點,我們就來到陵園門口等待恢復開放。」捧着滿懷的白色鮮花、來自山西的青年梁斌斌滿臉汗水,11日從山西一路輾轉到鄭州機場,直飛瀋陽後,他就迫不及待為此刻的紀念訂下123朵白色菊花。「我本身是軍事愛好者,我認為安葬在這的志願軍烈士不僅是最可愛的人,更曾是共和國最能『打』(形容優秀、厲害,筆者注)的一群人。」敬仰之情溢於言表,梁斌斌此行約上在大連的同學,一起為這裏123座墓碑敬獻鮮花,「他們終於回來了,以後只要有時間我每年都會來。」
【特寫】墓前擺放閱兵照片 「這盛世如你所願」
昨日(13日)的烈士陵園裏,每一塊墓碑前都靜靜躺着一朵盛開的黃色菊花,這是今年陵園特別為安葬在此的所有英烈準備的一份告慰。在烈士戴湯的墓碑前,13張九三閱兵的高清照片整齊排列。香港文匯報記者從陵園了解到,這些照片是前一日有群眾自發到這裏放置的。這些照片中,有閱兵中亮出展現大國實力的武器裝備,也有天安門廣場國旗升起的莊重時刻。人們想要告訴先烈,如今的祖國繁榮強大,不容外敵侵犯。

照片背面,一行行小字寫下對烈士的告慰之情,「我們沒有忘記你們」「中國科技人員研發的導彈覆蓋全球!」「飛機再也不用飛兩遍」「這盛世如你所願!」……隻言片語寄託着這座城市最普通百姓對英烈的追思。
【特稿】九旬老兵約定「明年還來接戰友回家」
第十二批中國人民志願軍烈士遺骸歸國的日子,瀋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來了許多志願軍老兵。92歲的楊天銀平時要坐着輪椅出行,但他還是執意跨越1,200多公里,從江蘇徐州趕來。在現場,他和98歲的蹇兆增、93歲的楊培善再一次唱起《中國人民志願軍戰歌》。
「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歲月在他們身上刻下深深的印記,卻從未消解他們對戰友的牽掛。「我們是親密的戰友,他們回來了,我們必須見上一面。」楊天銀說。
96歲的程茂友也來了。他手裏捧着一個特殊的「信物」,那是幾天前他參加九三閱兵時拍攝的一張照片。這次來,他想完成一個特殊的「約定」。「我是帶着戰友的遺願去的北京。」程茂友說,「來這着我想告訴戰友,祖國強大了,他們如願了。」
志願軍老兵南啟祥和曹家麟都來了,他們同年出生,都是15歲就上了戰場。兩雙布滿歲月痕跡的手,緊緊地握在了一起。
「你多大了?」一位輕聲問。
「我90了。」另一位笑着答。
「咱倆一邊大!」
「難得相見啊,保重身體,好嗎?」
沒有更多言語,他們緊緊握手,繼而深深擁抱。歲月染白青絲,但血與火淬煉的戰友情,永遠不變。他們許下新的約定,明年,他們還要來接戰友回家。(新華社)

深學者依託港大建模技術 數字重現抗戰烽火歲月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石華 深圳報道)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之際,南方科技大學未來網絡研究副教授、深圳鵬城國家實驗室雙聘研究員吳宇聯手港大,以數字技術重現抗戰時昆明的血火現場,讓歷史觸手可及。
「一座建築物要拍幾百張圖片,建模過程太繁瑣了。如果能突破這個技術瓶頸,我們就能為抗戰的文化記憶造艘『數字方舟』。」在去年九月的一次活動上,友人浩哥對着抗戰時的昆明影像長嘆,這讓計算機博士出身的吳宇當場應諾:「讓我們一起造個數字時空膠囊。」
傳統建模需對實體建築拍攝數百個角度,而吳宇團隊依託香港大學孵化的大模型技術,2D影像轉3D模型的算力需求降低90%,建模效率從「小時級」躍升至「分鐘級」。
虛擬人技術植入歷史場景
技術突破為文化重生打開新維度,團隊將虛擬人技術植入歷史場景:通過深度學習沈從文全集中湘西方言的語調特徵,AI已能模擬其獨特的語音韻律;聞一多的數字分身更基於《紅燭》詩集創作背景,在虛擬教室即興演繹「最後一次演講」的激昂場景。
吳宇團隊負責核心技術攻關,雲南大學學子組成志願者錄入相關文獻,地方政府開放珍貴的歷史影像檔案。
體驗者戴上VR設備瞬間穿越時空:日機轟炸下的斷壁殘垣間,西南聯大的臨時講台上,沈從文正以文字構築精神長城;兩條街巷外的《大公報》昆明分館,鉛字盤裏流淌着滾燙的抗日輿情。更令人震撼的是文化對話系統——當學子在虛擬教室落座,AI將根據海量文獻生成個性化教學場景,雨夜中就能與虛擬的聞一多先生共讀《紅燭》手稿。
「歷史復原不是像素級的複製,而是文化基因的重組。因為資料很難齊全,元宇宙中的場景跟真實的歷史很難做到一比一的還原,這項工作是持續迭代的過程。」吳宇表示,目前團隊已完成核心歷史場景建模,預計年內實現大規模數字基建。
搭建「聲音方舟」搶救民歌
吳宇不僅讓抗戰文脈得以數字重生,還將瀕危民歌變成永恒的記憶——他在偏遠山寨搭建 「聲音方舟」,與行將消逝的文化基因賽跑。
從2023年7月開始,吳宇帶着自己的學生,開展「田野錄音系列」項目。他們深入四川、新疆、雲南等偏遠地區,運用高保真錄音技術採集瀕危少數民族音樂。隨着收錄的音樂增多,關於音樂中語言的研究成為團隊難題,此時,香港教育大學丁泓棣教授攜多年彝語研究成果加入,為項目注入關鍵學術支撐。
丁教授的研究當時也面臨巨大挑戰:彝語研究需要將個體發音逐一切分並與國際音標精準對接,過程門檻高、效率極低,成為研究進展的瓶頸。當吳宇提出構建AI語音數據庫的構想時,雙方迅速找到了學科交叉的黃金契合點。
「我們希望能夠根據語言、音樂、植物學等多維的數據,推演這個民族的遷徙軌跡,這對人類學的研究很有幫助。目前,系統原型設計已基本完成,面向少數民族語言的垂域大模型還在研發中。」吳宇說,目前根據現有的技術已經推演出彝族從大理到貴州、四川的遷徙過程,主要依據就是語言中的詞彙和地理信息結合而成。
「我們在景邁山錄音遇到一位老奶奶,她得知我們想保留這種音樂後,唱了一首又一首,擔心自己離開世界後沒人再會唱了。」吳宇說,中國有接近200種語言,但只有約30種語言有文字,其他沒有文字記錄的語言跟音樂很有可能在短時間內消亡。「我只想將它們保存下來,讓更多的人聽到。」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