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任芳頡 北京報道)全國部分地區要素市場化配置綜合改革試點實施方案11日公開發布,國務院批覆同意自即日起2年內開展北京城市副中心、粵港澳大灣區內地九市等10個要素市場化配置綜合改革試點。其中,《粵港澳大灣區內地九市要素市場化配置綜合改革試點實施方案》(簡稱《灣區方案》)提出深化戶籍制度改革、落實港澳人員在粵參保繳費、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債券平台等諸多關鍵舉措。香港文匯報記者11日從國務院政策吹風會上獲悉,國家發展改革委將聚焦要素價格市場化形成等重點領域分類施策推進改革,着力破除阻礙要素自由流動和高效配置的體制機制障礙,推動解決一批要素市場化改革中的難點問題。
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是中國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舉措,旨在破除要素流動障礙,推動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數據等要素自主有序流動與高效配置。該改革以2020年《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為頂層設計框架,截至2022年,改革已形成「1個總體方案+N個實施方案」的推進格局,並在長三角G60科創走廊等區域取得協同配置成效。2025年8月29日,國務院總理李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在全國部分地區實施要素市場化配置綜合改革試點工作,業界認為,這標誌着中國從「要素紅利」向「制度紅利」的戰略轉型進入深水區。
解決一批要素市場化改革難點
深化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是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關鍵環節。據悉,此次國務院批准開展要素市場化配置綜合改革試點的10個地區,包括北京城市副中心、江蘇蘇南重點城市、浙江杭甬溫、安徽合肥都市圈、福建福廈泉、河南鄭州市、湖南長株潭、廣東粵港澳大灣區內地九市、重慶市、四川成都市。「這10個地區是發展基礎較好、經濟增長支撐作用強的城市群、都市圈或者中心城市,改革基礎條件較好,也具有較強代表性。」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李春臨指出,此次在全國部分地區實施要素市場化配置綜合改革試點,將聚焦要素市場建設的重點領域、關鍵環節和經營主體反應強烈的問題。着力破除阻礙要素自由流動和高效配置的體制機制障礙,推動解決一批要素市場化改革中的難點問題。

《灣區方案》聚焦AI新業態
據了解,各地區試點方案總體結構基本一致,但具體改革措施因地制宜,各有側重。以《灣區方案》為例,圍繞促進技術要素成果轉化、提高土地要素配置效率、引導人力資源要素暢通流動、加快培育數據要素市場、增強資本要素配置能力、加強資源環境市場制度建設、全面提高要素協同配置效率等七個方面展開。
其中,上述方案提到聚焦深海、航空、人工智能等新業態新領域,促進各類先進生產要素向發展新質生產力集聚。用好深圳、廣州南沙(大灣區)、粵澳橫琴國際先進技術應用推進中心等現有創新平台,率先推動海陸空全空間智能無人體系應用和標準建設。《灣區方案》還表示,要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債券平台,建立連接技術市場與資本市場的全國綜合服務平台。
健全職務科技成果產權制度
《灣區方案》提出深化戶籍制度改革,全面實施居住證制度,擴大居住證附加的教育、住房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務範圍並提高標準。在除廣州市、深圳市外的城市開展戶籍准入年限同城化累計互認,探索居住證互通互認制度,加快消除城鄉區域間戶籍壁壘,統籌推進本地人口和外來人口市民化。
此外,該方案支持探索外籍人才停居留便利制度,落實港澳人員和外籍人才在粵參保繳費政策,以激發人才創新創業活力。同時,健全職務科技成果產權制度,有序開展賦予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試點。
李春臨表示,當前新型要素發展呈現出很多有別於傳統要素的新特徵,要素配置方面也面臨諸多新情況,要探索形成新的市場和配置規則,共享新業態新領域要素保障,推動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希望通過試點能夠進一步打破新型要素進入行業體系和產業體系的准入壁壘,推動更多新型要素加速向新質生產力的轉化。
改革試點推進歷程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旨在深化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促進要素自主有序流動,提高要素配置效率,進一步激發全社會創造力和市場活力,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就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提出的意見。
2022年1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布《要素市場化配置綜合改革試點總體方案》,是為深入貫徹落實《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就積極穩妥開展要素市場化配置綜合改革試點工作制定的方案。
2025年9月11日,國務院發布《關於全國部分地區要素市場化配置綜合改革試點實施方案的批覆》,同意自即日起2年內開展北京城市副中心、粵港澳大灣區內地九市等10個要素市場化配置綜合改革試點。
整理:香港文匯報記者 任芳頡
要素市場化配置Q&A
Q:此次試點的範圍有哪些?
A:不僅涉及土地、勞動力、資本、人力資源等傳統要素,還涉及技術、數據等創新要素。在資源環境要素方面,完善資源市場化交易機制,重點解決市場機制建設等問題。此外,試點圍繞全面提高要素協同配置效率,對新業態新領域相關新興要素和服務業領域的改革提出新舉措。
Q:中國目前要素市場化改革存在哪些問題?
A:一是要素配置效率低,傳統生產要素如土地、人力、資本等仍存在一定程度的錯配現象,新型生產要素如數據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有待進一步形成與完善;二是不同生產要素之間協同不足,地區間、產業間和企業間的要素流動存在障礙,導致要素間難以發揮最大效能;三是不同地區要素市場化水平差異顯著,改革進度不一。
Q:選擇粵港澳大灣區等10個地區試點的原因
A:10個試點地區發展基礎較好,2024年經濟總量合計超過全國的四分之一,基礎好、牽引性強。在這些地區開展要素綜合改革試點,有助於探索各類要素資源更大範圍、更廣領域高效配置的路徑,也為支持經濟大省挑大樑提供重要改革支撐。
來源:《證券日報》及國新辦網站
【特稿】為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提供制度支撐
深化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是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關鍵環節,是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重要內容。北京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北京大學國民經濟研究中心主任蘇劍接受香港文匯報採訪時表示,此次國務院批覆同意在北京城市副中心、粵港澳大灣區內地九市等10個地區開展為期兩年的綜合改革試點,其戰略考量需置於「十五五」規劃醞釀與國內外形勢變化的雙重背景下審視。
「中國商品市場一體化已取得顯著成效,要素市場化改革成為下一階段重點。」蘇劍認為,中國商品市場通過破除地方保護壁壘,基本實現了自由流通,但要素市場仍存在結構性障礙。其中,土地要素面臨制度約束,需在堅持土地國有制和18億畝耕地紅線的前提下推進市場化改革;數據要素則面臨確權難、定價難的雙重挑戰,其價值實現高度依賴應用場景,難以形成標準化定價機制。這兩大難點決定了要素市場改革必須採取「先試點、後推廣」的漸進路徑。
為後續改革提供經驗借鑒
蘇劍表示,此次政策出台的時機具有深刻戰略意圖。從外部環境看,全球政治經濟格局複雜演變,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加劇,要求中國必須通過提升內部經濟運行效率來應對外部挑戰。從內部發展看,「十五五」規劃醞釀期與二十屆四中全會前夕的時間節點,此時出台改革試點方案,既能夠為即將到來的重大政策規劃提供實踐支撐和經驗借鑒,又能精準聚焦當前要素市場存在的突出問題,為後續改革指明方向。
試點地區選擇體現改革智慧
試點地區的選擇體現了改革智慧。蘇劍分析稱,北京城市副中心作為首都功能拓展區,其改革探索對京津冀協同發展具有示範意義。而粵港澳大灣區內地九市則依託制度創新優勢,可在跨境要素流動、數據跨境安全流動等領域率先突破。10個試點地區既覆蓋東部發達地區,又兼顧不同發展階段的經濟區域,形成梯度推進格局,體現了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通過試點積累可複製經驗,可為全國推廣奠定基礎,同時避免改革風險擴散。
蘇劍表示,要素市場化改革是一項系統性工程,需在制度創新與風險防控間尋求平衡。通過兩年試點,將檢驗土地、數據等要素市場化配置的有效性,形成可推廣的制度成果,最終為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提供制度支撐,助力經濟高質量發展。
【專家解讀】港發揮金融優勢 引導國際資本助灣區產業升級
(記者 方俊明 廣州報道)《粵港澳大灣區內地九市要素市場化配置綜合改革試點實施方案》(下稱《灣區方案》)11日獲國務院批覆公布。相關專家受訪時表示,《灣區方案》充分顯示國家對大灣區科研、人才及金融等領域發展的高度重視,包括「開展賦予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試點」「落實港澳人員和外籍人才在粵參保繳費政策」等,可望吸引更多港澳及境外人才。而在「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債券平台」方面,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可發揮優勢,香港金融人才亦可「近水樓台」參與其中。

華南城市研究會常務副會長、粵港澳大灣區創新智庫常務副主席姚育賓指出,大灣區擁有「一國兩制、三關稅區」的獨特性,因此政策更傾向於跨境資源整合,更面向國際化市場。大灣區內地九市可攜手港澳地區打造國內國際高標準規則銜接的高效市場體系,構建更加多元化、更有創造性的要素市場。
姚育賓表示,「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債券平台,建立連接技術市場與資本市場的全國綜合服務平台」是一大亮點,這也相當於給香港提供全新的發展增量空間,集聚在香港的大量國際金融人才亦可「大展拳腳」。他認為,香港可憑借國際金融中心的優勢,以及緊密聯繫的世界金融網絡,將國際資本源源不斷地引入大灣區,推動企業成長、區域建設及產業升級,促進國際資金與大灣區市場的有效配置。
加大事業編制統籌力度
同時,《灣區方案》支持大灣區內地九市加大事業編制統籌力度。「這可望增加港澳人才進入事業編制的就業機會,具備較穩定的職業成長路徑,從而增強港澳人才北上發展的歸屬感,提升大灣區融合發展的凝聚力。」姚育賓說,《灣區方案》明確「落實港澳人員和外籍人才在粵參保繳費政策,實現人才『優粵卡』全省一卡通行」,這也將進一步落實港澳人才在大灣區發展的社會保障,從而解決跨境社保難題,提供更多生活便利,消除後顧之憂。
料掀起「知識創富」熱潮
「《灣區方案》還賦予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 ,將大大提升科研人員推動技術研發轉化的動力與積極性。」姚育賓稱,「科技成果轉化轉讓淨收益的分享比例提高至50%以上」,更可讓科研人員的智力成果轉化為資產收益,獲得與其貢獻匹配的回報。這也預示着大灣區可望掀起新一輪的「知識創富」熱潮,讓科研界迎來巨大的發展契機。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