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記者 張茗)香港特區政府正全力推展北部都會區項目,民建聯北區支部昨日發布「『你』想北部都會區」問卷調查結果,聚焦就業經濟、房屋需求、交通基建及社區設施四大範疇,居民認為最優先發展產業是餐飲、旅遊及酒店,以及文化創意產業和科技創新。在交通基建問題上,居民最希望優先擴建巴士及小巴路線,以及興建北環線。民建聯表示,問卷反映北區居民的期待,建議盡快推動文旅產業發展,並加快興建北環線,同時加快產業落地以提高就業,如透過推行「1.5級產業園」(簡約園區)先導計劃,以模組化方式加速創科等產業落地,填補北都區當前職住不均的問題,讓北都區加速邁向「宜居宜業樣板」。
民建聯於上月及本月訪問了384位巿民,逾九成受訪者為北區居民或在區內就業。在「需優先推行的交通基建」項,「擴建巴士及小巴路線」以48.4%支持率居首,其次是「北環線興建」(42.2%)、「增加跨境交通接駁設施」(31.5%)及「北都公路建設」(31.3%)。北區區議員姚銘指出,北部都會區作為連接深港樞紐,需強化「區內互通」與「跨境聯動」,建議積極推動北環線規劃,優化巴士資源配置並增加區內停車設施,以同時服務本地居民與跨境需求。
重視餐飲旅遊和文創創科發展
在「北區優先發展產業」調查中,49%受訪者認為需要優先發展餐飲旅遊及酒店產業,其次32.8%及31.3%是發展文化及創意產業和科技及創新,受訪者亦關注到綠色環保、零售等產業。
民建聯立法會議員劉國勳希望特區政府各部門及持份者盡快就「藍綠康樂旅遊生態圈」做好整體規劃研究,出台相關政策支持旅遊業發展,結合沙頭角打鼓嶺一帶的自然景觀與文化資源,打造特色生態旅遊路線,吸引本地及國際旅客到訪。
他同時希望重新檢視並研究逐步開放沙頭角剩餘400公頃的禁區,過渡期內優化禁區證網上申請流程,便利遊客進出,並盡快落實香港旅行團經中英街檢查站以「團進團出」方式進入中英街旅遊。另外重建沙頭角街市並活化新樓街,打造成標誌性景點,盡快推動文旅產業發展落地。
在就業方面,調查顯示「缺乏工作機會」(48.4%)與「薪酬待遇低」(48.1%)並列主要困難,其次為「工作場所距離遠」(31.4%)及「缺乏職業培訓」(23.7%)。北區區議員吳耀祖強調,需以「職住平衡」為核心推動產業落地,擴充本地職位,並鼓勵企業優化薪酬架構,以及提供在職培訓,協助青年實現「家門口就業」,同時緩解跨區通勤壓力。

劉國勳補充,可透過推行「1.5級產業園」先導計劃,以模組化方式加速創科等產業落地,填補北都區當前職住不均問題,並可參考外地經驗,在尚未發展土地發展街區商場、寵物經濟園區等,以匯聚人氣及注入生機,並為未來升級和繼續發展預留彈性。
關注住屋與社區配套不足
在房屋問題方面,「配套不足」(31.3%)最受關注,其次為樓價高昂(23.4%)、居住面積狹窄(22.4%)以及公屋輪候時間長(21.1%)。北區區議員胡景鵬認為房屋規劃要跳出「單純建樓」思維,同步強化教育、醫療、商業等配套設施。對公屋輪候問題,他建議優化供應節奏、探索「組裝合成」等高效建房模式,縮短輪候時間。
在社區設施方面,調查顯示「醫療設施」(60.7%)與「文娛康樂設施」(55.2%)被視為最缺乏項目,社區幹事賴昊陽提出要盡快完善公營基層醫療網絡,增設地區康健中心,另結合北區文化特色規劃文康場館,豐富居民精神生活,補齊社福、商業等基礎設施短板。
姚銘表示,會將調查結果轉化為具體政策建議,積極向特區政府及相關部門建言,推動北部都會區從「規劃藍圖」加速邁向「宜居宜業樣板」,讓發展紅利真正惠及基層市民。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