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嫂夫人》劇照 作者供圖

連盈慧

這幾天,「家廚」休息時經常在手機不停看粵語片,問這個一向只談阿倫狄龍、羅拔迪尼路、畢彼特和里安納度狄卡比奧的西片迷,為什麼忽然對粵語殘片那麼有興趣,他馬上糾正說不是「殘片」,近日千多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擺上網的粵語片,不止半點不殘,而且當中好幾百部還是全新印本,聲光比很多同期美高梅富麗堂皇七彩大片還悅耳醒目得多,昔日的「七日鮮」,六十年後今日已翻身成「半世鮮」,而且片上還加印清楚玲瓏的字幕,演員對白原汁原味,比當日首映時更覺耳目一新。

他說當中好幾部粵語片,小時候外婆帶他看過,已經印象模糊,好奇回憶一下,倒看出不少新感覺。不錯,當時的粵語片都有個脫不了的公式,就是片中壞人,完場時總會改過自新,無疑有點脫離現實,壞人怎會那麼容易變好,只不過是當時菩薩心腸編劇家們的共識,志在給好人打氣,不想好人變壞而已,主要無非安撫好人,那時代每個行業的好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壓力,只有粵語片才能令他們振奮精神,紓解他們內心的抑鬱。這些心靈老火雞湯,至少可以令到打工仔安居樂業,朝晚為七八個仔女辛勞的主婦樂於安貧。

保住倫理道德,鼓吹樸素民風,粵語片無形中一廂情願擔任了調整社會風氣的角色,也有它令人可敬的藝術良心。試看老土粵語片消失之後,騙徒滿天飛,今日人心是否還如昔日善良?

粵語片怎樣老土,片中的小情節還是靈魂的核心。粵語片的觀眾也十分可愛,可以接受片裏年近四十的中學生,不會盲目欣賞今日25吋腰圍的淑女,依然為天天「冇米落鍋」珠圓玉潤楊玉環一樣的白燕而流淚;還有太子爺長相受人欺壓的勞動階級、永遠的好人乖仔張活游。啊,張活游!廣闊的張,靈活的活,暢游的游,名字太好,星運也太好。以上是「家廚」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