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護署期望運用高新科技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包括利用智能技術控制澆水量,以及研發手機應用程式為作物診斷病蟲害。(政府新聞網圖片)

香港文匯報訊 上水大龍實驗農場,種有黃皮紅肉的有機西瓜品種「黛安娜」和各式有機蔬果,也有具本土特色的稻米品種「花腰仔」,這是這是全港唯一一個2019年將寄存在國際種子銀行的種子帶回香港後,成功在大龍農場復育,並向農民推廣的品種,使本地優質稻米重返市場,讓市民有機會品嘗。由漁護署負責運作的實驗農場,研發和試驗適合本地環境的生產技術和作物品種,為本地農業升級轉型提供支援。漁護署更計劃建立本地漁農產品新品牌,並設立生產標準、認證、溯源制度等,確保品質達標,進而推廣銷售。

張栢然表示,署方期望透過復育有特色或具本地歷史背景的農作物品種,吸引消費者購買本地農產品。(政府新聞網圖片)

漁護署農業主任張栢然接受《政府新聞網》訪問時指,大龍實驗農場除向農民推介優良品種,也會推廣現代化生產技術,以提升生產力和產品質量。農民也可借用這裏的農用機械,減少農務的人力需求。此外,大龍農場設有環控溫室,示範採用智能技術控制澆水量和室溫。

張栢然續說,大龍農場更與本地科研機構和大專院校合作,測試生產技術和模式,例如與物流及供應鏈多元技術研發中心合作研發手機應用程式,利用人工智能和照片辨識技術,診斷作物的病蟲害,以便及早發現和處理。

現時本港食物供應主要依賴進口,本地農產品多為補足需求,因此本地農業一般以精耕細作的方法,主力生產高價值作物。漁護署希望透過復育有特色或具本地歷史背景的農作物品種,為農產品提供賣點,以吸引消費者,署方近年復育的品種,便包括鶴藪白菜和在環控溫室內種植的本地優質稻米「花腰仔」。

利用高新科技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是全球大趨勢,不單可減少對人力的依賴,也有助應對氣候變化帶來的挑戰。為推動本地漁農業升級轉型,政府於2023年推出漁農業可持續發展藍圖,提出八大發展範疇和具體措施,包括提供財政支援、技術支援、改善營銷環境等措施,並提出發展農業園、都市農業等,希望協助業界邁向現代化和可持續發展。

潘嘉欣表示,署方計劃建立本地漁農產品新品牌,為各類漁農產品設立生產標準等,確保品質達標。(政府新聞網圖片)

在財政支援方面,漁護署透過10億元的農業持續發展基金,協助本地農業轉型至可持續和高增值的作業模式,提高業界整體競爭力。基金並設有農場改善計劃,資助農戶購置新型機械和設備。除協助農民提高生產力,署方也積極向消費者推廣本地漁農產品。

漁護署農業主任潘嘉欣表示,署方計劃於2025至26年內建立一個安全、低碳、優質,涵蓋各類本地漁農產品的新品牌。新品牌會為漁農產品建立生產標準、養殖方法、認證、溯源制度等,以確保品質達標。

(政府新聞網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