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廣宇

政府早前宣布,自2027/28學年起,「高端人才通行證」(簡稱「高才通」)計劃受養人子女須在港居住滿一年,方可按「本地生」身份申請資助學士學位;至2028/29學年,要求進一步提高至居港兩年,並須提交學校出勤紀錄或出入境資料核實。政策一出,社會反應兩極,有人認為可堵塞「考試移民」漏洞,保障教育公平;亦有人擔憂會削弱香港吸引人才的能力。筆者作為創科界一員,認為此舉屬必要的調整,有助維護資源分配原則,未來要配合制度建設,融合配套,才能把成效最大化。

本港政府自疫情後積極搶人才,過去兩年多,各項入境計劃合共接獲約45萬宗申請,逾29萬宗獲批,當中約19.6萬人已抵港。以高才通為例,截至今年6月底,共收到約13.5萬宗申請,近10.9萬宗獲批,當中申報從事創科工作的約有2.6萬人,顯示高才通確具吸引力,為本地創科生態帶來一定活力。

然而,隨着高才通人士攜家屬來港,部分子女未有到港實際生活,卻可以用「本地生」身份報考DSE、競逐資助學位,引發社會對「考試移民」的憂慮。這不僅對本地學生構成壓力,亦削弱制度的公信力。政府修訂政策,要求受養人子女實際居港,正是回應社會對資源公平的訴求,引導人才真正落地生活,而非短期套利。

高才通的初心是吸納具實力、可推動本港長遠發展的人才。人才政策不應只看「進來」,更應關注其是否真正「留下」與「貢獻」。引入「兩年居港」作為資助申請門檻,正是希望鼓勵人才家庭扎根本地生活,促進其與香港社會的互動與融合,從而提升引才政策的整體效益與社會認受性。

當然,我們也不應忽視外來人才家庭的實際需要。要讓「居港兩年」不止於一紙門檻,更是融合契機。筆者認為政府需要提供配套支援,例如,協助受養人子女盡快銜接本地教育、提供語言與學習支援服務,並簡化入學流程,減輕家庭壓力。同時,政府要推動社區層面的融合,包括設立更多跨文化交流平台,讓外來家庭更快融入香港生活。另一方面,制度的穩健與透明是人才政策成功的關鍵一環。入境處亦可考慮與教育局建立有效協調機制,確保審批具嚴謹標準,防止虛報之餘,還要確保人性化,設立公開透明的渠道,便利家長查詢與申訴渠道,從而保障真正願意來港生活的家庭以至他們子女的權益。

更重要的是,我們須回歸人才政策的核心價值,真正有助香港轉型與發展的人才應該是政府政策支持的重點對象。在制定資助資格時,要考慮是否有實質社區生活等因素作為評估基礎,而非單靠簽證類別或技術認證作判斷。藉着鼓勵「深度參與」、「長遠承諾」,避免制度被「走捷徑」利用,讓本地與外來學生在公平基礎上共同競爭,提升整體教育質素。

香港作為國際城市,一向以開放和包容見稱,但開放並非無條件的資源分享,亦需對制度設限設防,避免好政策被濫用。而制度之外,政府要展現溫度,加強配套與支援,讓願意留港發展的人才能安心安身。唯有在「引才」與「育才」間取得平衡,本港方能真正鞏固作為國際人才樞紐的地位,實現社會與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作者為工聯會副理事長、香港I.T.人協會會長、中華海外聯誼會理事)

責任編輯: 孫佳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