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楊盈盈)促進航天科技國際合作,是人類共同面對相關全球性宏大議題的重要趨勢。由中國科學院空間應用工程與技術中心、香港科技大學及中國科學院香港創新研究院聯合主辦,以「空間探索科技與創新—促進全球可持續發展」為主題的第二屆「一帶一路」空間科學與應用國際培訓班,昨日在香港科技大學舉辦開幕禮。今年培訓班首次移師香港舉行,由多名香港學者擔任導師,並匯聚「一帶一路」國家或地區的航天、學術及產業界逾20名代表參與,通過知識共享與能力建設,深化國際航天合作與人才培育,推動全球可持續發展。
埃及等航天專家在港科大受訓
本次培訓班由中國科學院國際合作局、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指導,包括埃及、巴基斯坦、保加利亞等「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航天專家由昨日起至8月5日,於港科大接受兩星期的培訓,內容聚焦三大方向,包括載人航天空間科學與應用戰略規劃、載人空間站實驗能力與前沿技術探索,以及國際載人航天合作生態。
培訓班亦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可持續發展科學十年計劃」官方認證項目,為國際航天界深入了解中國空間站科研資源與合作機遇提供窗口,透過推動能力建設與技術轉移,幫助發展中國家運用空間技術促進可持續發展,確保各國公平共享太空探索成果。
中科院空間應用工程與技術中心副主任(主持工作)王強、中科院國際合作局副局長吳艷、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基礎科學司司長胡少鋒、香港特區政府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工業專員(創新及科技)葛明及埃及航天局局長 Sherif Sedky等嘉賓出席昨日開幕禮並致辭。
中科院:港具開放科研環境
王強表示,首屆培訓班於北京舉辦,而今年特地選址香港,因其作為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引擎,具備獨特的地理優勢、開放的科研環境及便捷的跨境合作平台。他強調,香港作為連接內地與世界的橋樑,為「一帶一路」沿線及其他國家參與者提供更多合作機會,促進空間科學成果的全球共享。
葛明表示,國家近年來在太空探索領域取得顯著成就,從空間站在軌運行到月球與火星採樣任務,為香港及「一帶一路」合作夥伴帶來新機遇。近年,香港科學家積極參與國家航天任務,包括香港理工大學團隊於天問一號,以及嫦娥四號至六號等作出貢獻;而特區政府亦在InnoHK平台下建立了香港太空機械人與能源中心,目前正開發多功能月球表面操作機械人,將用於嫦娥八號任務;另香港首位載荷專家預計將於明年參與空間任務,這將成為香港航天發展的重要里程碑。
Sherif Sedky致辭時表示,埃及高度重視與中國的戰略夥伴關係,雙方在包括嫦娥七號在內的多個航天項目中展開了深度合作。他期待未來在空間探索、地球觀測及衛星技術領域開拓更多機遇。
港科大副校長鄭光廷表示,此次培訓匯聚「一帶一路」航天精英於港科大校園,一同探索航天科技的前沿研究及全球布局,饒富意義。多年來,港科大深耕航空航天工程學,一方面廣納全球賢才組建頂尖科研團隊,一方面積極搭建「產學研用」生態,深度參與國家航天工程項目,主導香港太空機械人與能源中心月面作業機械人的研發,「我們將以太空機械人為焦點,促進太空科學與人工智能的跨學科融合,為構建可持續的月球科研站及人類深空探索能力貢獻力量。」
培訓班主要內容
1)載人航天空間科學與應用戰略規劃
——探討載人航天工程的發展成果及全球戰略布局
——重點介紹「天宮」空間站科學研究的四大領域,包括生命科學與人體研究、微重力物理科學、空間天文與地球科學,及空間新技術與應用
2)載人空間站實驗能力與前沿技術探索
——介紹空間站科學設施資源、實驗條件及要求
——空間科學實驗前沿技術的驗證與應用
3)國際載人航天合作生態
——深入探討國際載人航天合作模式、項目管理、知識產權與數據共享機制
——推動載人航天文化與教育融合,以促進國際人才交流
——着力加強發展中國家能力建設,包括技術轉移轉化、人才培養及國際組織網絡搭建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