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記者 張茗)香港人口持續老齡化,認知障礙症患者數目預計亦會持續上升。 太平山青年商會針對青年及中年人的腦健康狀況進行普查,發現6%受訪者被評為大腦健康高風險人群。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腦神經科教授莫仲棠指出,現時香港約有15萬人患有認知障礙症,預計15年後數字將翻倍,指出認知障礙症的預防需提前15至20年開始,若改善缺乏體育運動、血脂控制不佳、視力問題、高血壓等14項中相關風險因素,45%的認知障礙症病例可被預防。
太平山青年商會4月初至7月初以網上問卷形式進行「大腦健康全民普查」問卷以兩方面為重點評估,一是參考用於預測未來認知障礙風險的CAIDE評分,15分為滿分,分數愈高風險愈大,分數9或以上屬高風險,未來20年可能會患上認知障礙症;二另外9種可逆轉大腦健康風險因素。
調查共收集400分樣本,378人來自香港,22人來自澳門及台灣地區等地。受訪者平均41歲,女性佔52%。調查顯示,6%即24人評為大腦健康高風險人群。商會發言人解釋,由於受訪者尚年輕,因此較針對50至60歲群組的25%至40%比例較低。

至於認知障礙的五大風險因素,莫仲棠指近60%受訪中青年運動不足,未達每周150分鐘的中等強度運動標準;近50%忽視血脂管理;逾30%忽視處理視力問題;近30%存在高血壓問題,逾20%因飲酒過量導致。
另外,他表示CAIDE的平均分數中,男性為4.6分,認知障礙風險高於女性的3.6分,其風險來自為超重、患糖尿病、酗酒、吸煙;女性的風險主要來自缺乏運動及視力問題。
他並指出,若改善缺乏體育運動、血脂控制不佳、視力問題、高血壓等14項相關風險因素,45%的認知障礙症病例可被預防,而有臨床研究發現,有長者堅持運動等訓練後,認知能力恢復至3年前水平。
他表示,認知障礙症的預防需要提前15至20年開始,「70歲以上大約10%的人會患認知障礙;香港每三個人中就有一個可能會面對這問題。預防應從50歲前開始,65歲退休後再處理已太遲。」
針對早期阿茲海默症患者,莫仲棠表示兩年前出現兩種藥物,幫助病情減緩30%的速度,惟該藥類價格昂貴,需以每半個月至一個月以打針形式進行,但相信將來相關藥物價格會降低。其團隊目前正研發藥物,能為大腦逆齡,希望2028年推出第一期臨床研究。

《挑戰腦朋友—大腦健康全民普查》籌委會主席招振龍表示,會與思瞳科研及視點護眼兩個組織合作,開發全球首創人工智能視網膜圖像分析技術,評估阿茲海默症風險和大腦健康狀況,將技術落地於眼鏡鋪並普及化,讓市民可以容易檢測自己的大腦健康狀況。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