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思傑 香港建造業總工會理事長
廉政公署日前展開「戰鼓」行動,偵破一宗涉及安達臣道「港人首置上車盤」項目建築地盤的貪污造假案,地盤分判商涉嫌行賄工程監督人員換取寬鬆監管鋼筋工程,暫時有10人被捕,分別被控行賄、受賄、串謀詐騙。
本港建造業多年前貪污造假盛行,前線管工與監督人員行賄、受賄案件屢見不鮮,市面屢屢出現「鹹水樓」等劣質樓宇。經過廉政公署多年來進行肅貪倡廉,業界貪腐歪風漸漸收斂,挽回聲譽,但如今建造業界又爆出駭人聽聞的貪污案,筆者不禁問,本港建築工程已有一套嚴格的監管制度,為何仍出現這個問題?
利用制度漏洞 進行偷工減料
在今次案件中,有人利用自己所掌握的監督權,向相關的持份者索取利益;也有人利用自己的權力和資源,逼迫掌握監督權的人同流合污,以換取更多利益。令筆者不解的是,表面看今次案件中,涉案人員貪污被揭發的風險相信比「偷工減料」所獲得的利益為高,不知是否還有未被發現的涉案人士利用監督制度的漏洞提供「保護傘」,讓他們可以漠視法紀、上下其手?
事實上,本港建造工程的安全系數比其他國家和地區標準為高,假設法例要求建築物的安全系數為1.5倍,建築團隊往往將不同程度的風險加上去,由1.5倍加至2倍,甚至2.5倍。安全系數越高,建築材料的用量就需要增加,工程造價就會提高。對小業主來說是一件好事,因為他可以擁有一間高質量的住所,安樂無憂。然而,有人卻偷工減料,主力鋼筋數量較批准圖則平均少10%。
今次肇事安達臣道地盤在2022年發生天秤倒塌意外,釀成3死6傷慘劇,大判精進建築因監管不力,最終被發展局除牌。之後項目換上另外一間「精進系」的建築公司「卓越天工」,換湯不換藥下果然又爆出貪污醜聞,令社會輿論嘩然。公眾對此兩間主承建商深惡痛絕、怨聲載道,普遍認為是內部的管理不善而種下今日的禍根。與此同時,今次涉案的發展商長實亦是責無旁貸。長實雖聘請顧問公司監督整項工程,卻將監督責任權也一併「外判」到顧問公司,推諉自己本來應付的責任。
不少市民是用畢生積蓄置業,構建屬於自己的安樂窩,他們居住的物業可能已是他們人生最大一筆資產。可是,在住宅建築過程中,有人行賄、受賄,偷工減料,嚴重影響樓宇結構安全,衝擊廉政建設,法治社會絕不容許這種違法行為發生,必須嚴正執法。為了杜絕貪污案再次發生,特區政府必須從源頭來解決問題。
首先是檢討及改善現行監管機制。原本在建築施工過程中,多個政府部門已建立起定期檢查、突擊巡查及抽樣檢測機制,但事件暴露出監管細節仍有改進空間。特區政府及相關部門須完善現時條例,檢討現有所行的監管機制,增加政府部門人手配置及檢查次數,將抽樣檢查比例從以往10%提升至25%,強化監管,杜絕貪污土壤滋生,確保建築安全,以及維護建造行業廉潔之風。
嚴加規管工程 重罰貪污分子
另外,建築公司的簽署人也需要受到嚴格規管,可以參考工人記分制,為管理層及簽署人設立紀錄名冊,設定扣分制度,若涉嚴重事故則限制其任職資格,防止涉及嚴重工傷意外或者管理不善者繼續營運。法庭對建造界貪污行為應予以重罰,以起震懾作用。
最後,筆者建議加強業界的防貪教育,確保樓宇質素的保證及公眾的住屋安全。所有地盤管理人員、專業人士都擔當着重要的角色,有責任持續秉持良好的品德和誠信標準以提供服務。建築公司及業主須嚴格落實內部監管,同時強化誠信宣傳,確保從業人員知法守法。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