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學生憂即使校方勝訴,也不保證可留下。 路透社

香港文匯報訊 美國特朗普政府宣布禁止哈佛大學招收國際學生後,哈佛入稟馬薩諸塞州聯邦地區法院作出挑戰。法官伯勒斯上周五(5月23日)對特朗普政府的行動發出臨時限制令,要求在舉行聆訊之前「維持現狀」。儘管哈佛在法律戰上取得「暫時勝利」,但哈佛國際學生的簽證申請仍面臨延誤,憂慮即使校方勝訴,也不能保證外籍生可入學。

伯勒斯在判決中指出,哈佛大學提交的臨時限制令動議指出,若未能及時聽取各方意見,校方將遭受「立即發生且無法彌補的損害」。因此法院要求維持現狀直至聆訊舉行,發布臨時限制令具有正當性,原告的動議獲得批准。該法院網站信息顯示,聆訊定於當地時間周四(5月29日)上午在該法院舉行。

美國國土安全部上周四宣布取消哈佛獲得的學生和交流學者項目資質,禁止該校招收國際學生,哈佛大學翌日就此事入稟法院。校長加伯去信哈佛社區成員稱,「我們譴責這一非法且不當的行為,這一行為危及哈佛數千名學生和學者的未來,也給全美各地大學眾多赴美求學、追求夢想的學子敲響了警鐘。」白宮回應臨時禁制令,指非民選法官無權阻止政府執行入境及國家安全政策。

「校方勝訴也不保證可入學」

根據哈佛大學的數據,截至2023年秋季學期,國際學生佔該校學生總數27%以上,目前哈佛招收了近6,800名國際學生,他們來自140多個國家和地區,其中大多數在攻讀研究生課程。然而有國際學生擔憂即使校方勝訴,也不能保證外籍生可入學。

正在攻讀公共管理碩士學位的德國學生格里茨巴赫形容這一切是「美夢變成惡夢」,對那些辛苦存錢或獲得獎學金的人而言更是如此。他擔憂即使勝訴,也不能保證外籍生能繼續在哈佛學習,「我們不知道特朗普政府是否會接受,或這一切是否會拖延太久,讓我們無法及時反應。」

●埃及藝術史研究生阿克夫(左)及加拿大氣候變化研究生科內夫斯卡不滿美政府決定。 美聯社

簽證申請需額外行政處理

英國劍橋大學一名英國學生,原定9月開始在哈佛教育學院攻讀碩士學位,她原本以為特朗普政府不會真的禁止國際學生入學。她經常與其他被哈佛錄取的國際學生交流,表示大家普遍認為「現在什麼都做不了」,「到處都令人憂心忡忡,如果我最後真的進入哈佛,身為國際學生,我在某些方面也會被盯着。」

有國際學生表示,在法官介入前,他們的美國簽證申請就已面臨延誤。路透社報道,有學生被簽證面試官告知,雖然他們的文件齊全,但由於最近事態發展,簽證申請要被擱置,需等待「額外行政處理」。國際學生被告知這個過程可能需要60天,「現在一切都懸而未決,我們只能觀望。」

美擬對大學捐款分級徵稅 形同與精英學府開戰

就在美國政府宣布禁止哈佛大學招收國際學生的同一天,美國國會眾議院上周四(5月22日)清晨通過大規模稅收與支出法案,提交參議院審議。根據這項法案,美政府將對大學捐贈基金產生的投資收益實行分級收稅,擁有巨額捐贈基金的頂尖學府,面臨的稅率或將從現行的1.4%大幅提高至21%。分析家指出,從徵稅下手,是總統特朗普政府向美國精英大學「開戰」的另一條重要戰線。

眾院當天以一票優勢通過這份超過1,000頁的法案,參院預計6月初啟動審議程序。這份法案除延長特朗普在首個任期內通過的企業和個人減稅措施、對小費及汽車貸款等提供新的稅收減免、增加國防支出等,還提出對大學捐贈基金產生的投資收益分級徵稅。這項稅收的現行稅率為1.4%,針對所有人均獲捐金額在50萬美元(約391.6萬港元)以上的學校徵收,人均獲捐金額即一所學校獲得的捐贈基金總額除以全日制學生人數。

擁外國學生不佔優勢

新法案將人均獲捐金額分為數級,在200萬美元(約1,566萬港元)或以上的學校應繳納最高21%稅率,在125萬至200萬美元(約979萬至1,566萬港元)之間應繳14%的稅,在75萬至125萬美元(約587萬至979萬港元)之間應繳7%的稅,在50萬至75萬美元的則維持1.4%稅率不變。由於新法案不把國際學生計算在分母中,這意味着擁有大量外國學生的頂尖學府,在計算中不僅分子本來就大,且在分母的計算上也不佔優勢。

眾院籌款委員會主席、共和黨人史密斯說,大學長期從美國稅法中獲得優惠待遇,卻忽視納稅人利益。他在提交的文件中寫道,這項稅收將「讓那些精英大學承擔責任」。

美國韋爾斯利大學經濟學教授萊文估算,新法案生效後,對哈佛、耶魯、史丹福、麻省理工和普林斯頓等頂尖大學來說,每年每所學校應繳納的捐贈基金投資收益稅將高達4億至8.5億美元(約31.3億元至66.5億港元)。萊文說,常春藤盟校學費很高,捐贈基金是這些學校向貧困學生提供資助的重要資金來源,若稅率提高,校方只能減少在一些方面的支出。史丹福大學發言人拉波特說,增稅將直接減少對本科生的經濟援助、對教師和研究生的支持,以及對研究項目的資助。

美國人才出走潮加劇 歐加澳等地紛紛招手

據統計,美國政府頒布的「禁招令」,將影響佔哈佛學生總數超過四分之一的國際學生。輿論認為,這將導致教師、學生及科研人才的流失,加速美國教育和科研界已經顯現的人才「出走潮」。

英國《經濟學人》雜誌指出,特朗普政府在教育領域採取了一系列強硬措施,導致研究經費銳減、簽證政策反覆無常及學術干預日益嚴重,正逐漸摧毀美國大學及研究機構對全球人才的吸引力。據英國「找到博士項目」網站統計,今年4月對美國博士學位的搜索量按年下降40%,歐洲學生對美國博士學位的興趣下降一半。英國《自然》雜誌早前一項調查結果顯示,在1,600多名參與調查的美國科研人員中,約75%受訪者表示正考慮離開美國。

歐盟擬打造科研人才聚集地

美國《外交政策》雜誌文章指出,歐洲、加拿大、澳洲等地紛紛加大激勵力度,招募來自美國的人才。法國近日宣布將撥款1.13億美元(約8.85億港元),主要用於吸引來自美國的科研人員赴法工作。歐盟也表示將投入5.66億美元(約44.3億港元),將歐洲打造成全球科研人才聚集地。《日本經濟新聞》網站文章認為,來自全球的優秀人才曾支撐起美國的繁榮,而特朗普政府正試圖切斷這一循環。

近期在英國倫敦發布的《2025年全球軟實力指數》顯示,美國在國際社會的「聲譽」指標明顯下滑。軟實力概念提出者、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前院長約瑟夫·奈在去世前曾撰文說,美國吸引其他國家的能力已日漸衰落,特朗普政府的種種做法正嚴重損害美國的軟實力。

相關閱讀:

比利時未來女王受牽連 或無法完成哈佛碩士學位

(有片)特朗普:哈佛很多學生連2+2都不會做

美前財長轟特朗普禁哈佛收國際學生:「暴政」

 

責任編輯: 梁存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