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反壟斷審查與國安審查「雙軌並行」 築牢安全底線
日前,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就長和港口交易事件兩次表態,要求長和港口交易各方不得採取任何方式規避反壟斷審查。商務部新聞發言人本月15日表示,今年3月以來,有關部門已經多次發表聲明強調,對長和集團出售港口交易將依法進行審查,保護市場公平競爭,維護社會公共利益。多位相關專家接受香港文匯報記者訪問時表示,兩大國家部委接續表態,從市場競爭秩序維護與國家戰略利益守護的維度切入,對長和港口交易及類似事件建立起了立體化監管網絡,折射出中國在高水平對外開放中,築牢安全底線的戰略邏輯。監管部門就重大項目的交易進行審查,是世界各國的一大慣例,中國也不會例外,這也是市場經濟行穩致遠的必然要求。 ●香港文匯報記者 郭瀚林、任芳頡 北京報道
「巴拿馬運河作為全球航運咽喉,中國每年經此運輸的貨物價值達2.3萬億美元,其經濟和戰略價值不言而喻。一旦交易達成,美國可能通過徵收高額靠港費、限制船舶通行等手段,對中國供應鏈安全構成實質性威脅。」上海環太國際戰略研究中心副理事長劉強接受香港文匯報記者採訪時指出,商務部的最新表態,標誌着長和港口交易事件的重心提升至維護社會公共利益維度。
他表示,依據《國家安全法》第五十九條,國家建立國家安全審查和監管制度,對影響或可能影響國家安全的外商投資進行審查。由於交易涉及的智能碼頭管理系統、全球物流網絡等核心資源,可能關聯數據安全風險,需納入《數據安全法》審查範疇。這種線上到線下的「全要素」監管視角,標誌着國家對於長和港口交易的干預,開始向「經濟+安全」複合維度升級。
劉強表示,從政策協同看,反壟斷審查與國家安全審查形成「雙軌並行」的監管框架。市場監管總局依據《反壟斷法》對交易的市場集中度、競爭損害可能性進行量化分析,商務部則對交易涉及的地緣政治風險、供應鏈安全等進行定性評估。兩者的審查結論將共同構成交易是否獲批的決策依據。這種「雙保險」機制,既對標國際通行規則,又凸顯中國特色治理智慧。
國家市場監管總局於3月28日、4月27日先後兩次就長和港口交易事件表態。全國工商聯執委、哈佛大學訪問學者胡定核認為,第一次表態主要是對交易的關注和審查意向,表達了依法審查的重要性。第二次表態則更加強調對規避審查的警惕,體現了監管部門對交易合規性的嚴格要求。
體現中國政府維護國家利益堅定立場
商務部在此類事件上也有類似表態,幾次官方表態可以看出,中國政府監管部門對相關交易的態度經歷了從關注交易本身,到着重強調合規性的轉變。表明在監管過程中,一旦發現交易可能存在規避審查的行為,審查和監管的力度將顯著加大,體現了中國政府維護市場秩序和國家利益的堅定立場。
「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的表態證明,長和方面試圖將港口交易拆分後分別出售的行為,都不能規避反壟斷審查,彰顯了中國維護市場公平競爭的堅定決心。」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所博士後研究員郭寒冰表示,對相關企業而言,此次審查釋放出明確信號:資本運作必須將合規性置於首位。此前,長和集團試圖通過分拆交易規避審查的做法,最終被監管部門識破並叫停,凸顯了「合規繞道」行不通。
「規則導向」監管模式開創制度先例
郭寒冰表示,未來企業在進行跨境併購時,需同步評估反壟斷、國家安全、數據安全等多重合規風險,「與美國單純以『國家安全』為由實施的單邊行動,中國相關部門強調『規則導向』的監管模式開創了制度先例,為全球跨境併購治理貢獻了『中國方案』。」
「長和集團出售港口的項目涉及廣泛、影響深遠,必然觸及政府有關部門的管理權和管理範圍。對其依法進行審查,保護市場公平競爭,不僅合情合理,也是必要的。」商務部研究院學位委員會委員白明向香港文匯報記者表示,監管部門就重大項目的交易進行審查,是世界各國的一大慣例,中國也不會例外,這也是市場經濟行穩致遠的必然要求。
白明表示,市場監管部門憑借其專業的視角和豐富的經驗,能夠分辨出哪些是變相的不合理行為。作為市場主體,應當積極配合市場監管部門的審查工作,遵守相關法律法規和市場規則,「有關部門的表態,對相關行為做了提醒:想在重大交易事項上搞『先斬後奏』,或者採取一些所謂的『變通』來規避審查,無疑都是行不通的。」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