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寶峰

約公元前490年,勾踐、范蠡遇赦,從吳返越。

此後,范蠡獻「商賈興國」之策,勾踐納之。遂有後來「治牧江南 七年擒吳」之復興霸業。

古往今來,商賈無數。唯范蠡被後世尊為「商聖」。原因何在?

一方面,得益於他營商有道、致富有方。另一方面,更因他心懷所屬之國,助力復興偉業,成就「商之大者」的家國情懷。

除了心懷「興越滅吳」之志外,在具體的商業經營上,范蠡也始終強調「隨時以行,是謂守時」,認為「必有以知天地之恒制,乃可以有天下之成利」。翻譯過來就是說:為商者,必須能夠掌握社會時勢與自然界的變化規律,方能預測發展趨勢,最終獲得成功的商機。范蠡的這些寶貴經驗,迄今依然被奉為商道圭臬。

千年已越,范蠡成聖。其帶給後人的啟示,還遠不止這些。

誠如一段恢弘三國史,武力超群者,眾。然唯關羽獲封「武聖」。何也?就在於歷史的終評從來不會展現一絲一毫的單向度和片面性,而是由表及裏、由外而內,依其情,甄其實,定其名。

所以,習武者,「崇義」為上;為文者,「載道」為先;經商者,「國利」為重。

金庸先生曾說「俠之大者,為國為民」。這話說得真是明白曉暢、切中肯綮。這就解釋了:為什麼律政之人,要心系公平道義,而不是偏心私利,否則只能成為人人不齒之「訟棍」,而無法成為社會正義的化身。

同樣道理,經商之人,如果只顧一己私利,拋卻家國情懷,則縱有萬貫家財,甚至富可敵國,也只是蠅頭小販,不足掛齒,甚至徒增歷史之笑談耳。

責任編輯: 木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