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鄧達智
《徘徊生死血肉文字間》是2015年香港三聯書店為許嫣醫生(Melody)推出的首本醫生隨筆短文結集。回首足足十年前,出版社及作者不單止讓筆者撰稿代序,更委以重任由在下思考,起個創意書名。
既生死,又血肉,一些朋友看到書名……以為街頭廝殺有關黑社會暴力小說。作為病理學醫生,除了化驗已被割除離開了人體的器官的全部或局部,也為已離世的身體研究死因。你說她的工作是否充斥着生、死、血、肉?
許嫣醫生外表嬌滴滴,負責的工作某程度上卻予人感覺男性化(性別歧視,一般人以為女性見血已驚惶失措,若然碰到屍體,相信立時暈死過去。其實面對血肉模糊或屍體,在下認識的男性醫生也有難以克服的恐懼個案)。看着她懷孕、生育,成為兩女之母,尖子的長女已於去年9月晉身中學生,醫生媽媽卻溫柔大方十年如一日,難以置信伊人每天手持刀、叉、剪在已無生理跡象的血肉間為病理尋根究底。
還未深入細讀她即將出版的新書《病理學醫生手記》,隨便翻翻發現伊人文字比十年前更精進,結構更清麗,內容簡潔吸引,讀着讀着不想放下。開宗明義跟她切身關係,首篇文章即簡易說明「病理學是什麼」。不同季節影響人體變化,例如北風吹起乾燥的冬季,不少長者的呼吸器官及血管都會變得特別敏感、脆弱,亦是全行公認「醫生的旺季」。好些朋友對醫院敬而遠之,除非自身極度的需要,縱使親朋戚友入院治療能不探望皆選擇不入醫院,理由簡單,全因「醫院的氣味」。
少時患病到醫生醫務所求診,未幾,醫生大筆揮毫寫下藥名交給藥劑師執藥,奇怪護士及藥劑師能夠看懂「大國手」們的「鬼畫符」。今時不同往日,過去醫生予人印象高高在上,不少病人心底千言萬語,能不發聲都壓在舌底,無謂引起醫生嚴厲的目光,許嫣從醫生的角度寫出現代病人已漸漸發出,仍算輕微反抗「向醫生講大話」、「病人的牢騷」。透過手機看醫生,今時今日幾乎國際通行,尤其疫症那幾年,又或者嚴重缺乏家庭醫生的國度,例如加拿大及英國。一位遠房親戚在子女成家立室之後,選擇從倫敦回流香港,問他們因由:家庭醫生太忙,多次透過電話診症,醫生吩咐到藥房買止痛藥服用還好,其中一兩次甚至吩咐病人飲可樂了事,對此他們頗不以為然。
不少外人對病理學醫生都帶有一種疑問:何解他們外表看來猶如注射了防腐劑,歲月在他們的臉上留下的痕跡未免太輕描淡寫,許嫣笑着回答(可能落筆寫稿時狂笑不已):大概在工作過程中,呼吸器官吸入分量不輕的「福爾馬林」吧!「看顯微鏡所學到的事」及「沒有癌症的病理報告」涉及有關醫學略為深奧內容,作為醫學常識陌路人的筆者,讀完一遍又一遍,因為難懂,心理上反而更加進取,希望從文章中吸收更多醫識……每一篇文章的長度皆適可而止,簡約易懂易明的文字教讀者讀來不累,更能了解醫生及醫學上的識見。全書120篇文章,在我看來每一篇皆是許嫣醫生饋贈群眾的醫學小錦囊。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