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項目首席專家杜澤遜接受香港文匯報專訪
被譽為「人類文明史上最大百科全書」的《永樂大典》,存世餘卷最快兩年內將以標點本形式重現。《永樂大典》存卷綜合整理研究項目首席專家、著名版本目錄學家、山東大學講席教授杜澤遜接受香港文匯報專訪時介紹,專家們經過四輪審校,目前存卷標點本整理完成,即完成符合現代人閱讀習慣的「基因改造」,最快兩年內將陸續出版。 整個項目原計劃用時10年,有望縮短至7年。未來,典籍所有工作完成出版後將實現全部數字化,方便讀者檢索查閱。
●香港文匯報記者 楊奕霞、丁春麗、殷江宏、胡臥龍 濟南報道
一張長條大桌,桌上一摞摞的整理材料,後面的書架上擺滿了《永樂大典》的大開本複製件和縮微複製件。在山東大學文史樓二樓《永樂大典》整理工作處,杜澤遜拿出一冊大開本《永樂大典》,其明黃色絲絹封面盡顯皇家尊貴奢華,正文以明代「台閣體」書寫,工整如木板印刷。
存世僅800餘卷 不足全本4%
《永樂大典》由明成祖朱棣賜名並作序,收錄了從先秦到明初的各種文獻資料。全書共22,877卷(目錄60卷,共計22,937卷),11,095冊,約3.7億字。600年風雨滄桑,經逢戰亂、火災、盜匪、流散,《永樂大典》從成書之初的萬冊巨帙,如今存世僅800餘卷、400多冊,不足全本4%。
「《永樂大典》可以說一半在海外、一半在海內,海內的一半也有一些是從海外回流的。」談及此,杜澤遜亦十分無奈。國家圖書館共收藏《永樂大典》224冊,佔存世《永樂大典》的一半以上。但仍有近200冊《永樂大典》散藏在英國、日本、德國、美國等國家和地區的公私藏家手裏。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中華書局將從世界各地搜集到的《永樂大典》複製品和國家圖書館藏本陸續影印出版。2002年,在《永樂大典》編纂600周年國際研討會上,國家圖書館藏《永樂大典》的仿真影印本首發。
數百專家四輪審校
2021年,國家社科基金特別委託項目「《永樂大典》存卷綜合整理研究」由山東大學牽頭,集結全國70餘所高校200多名專家共同攻關,對《永樂大典》進行系統性整理,包括高清影印、標註現代標點、用國家繁體字出版物通用字形予以排印出版、推進數字化等。
「《永樂大典》整理工作首先是加註標點,解決『看不懂』的問題。」杜澤遜告訴香港文匯報記者,標點、註釋是為了現代人更好地理解和閱讀。「閱讀沒有障礙,才能夠接續傳承,就像寶物一樣,只有接在手上才能傳給後人。」
《永樂大典》涵蓋文史哲、數學、天文、中醫藥、佛道教等多領域,其整理研究工作是大規模、跨地區、跨學科的協同合作工程。
不同學科、行業的200多位專家,採取線上辦公的方式,先把細則梳理清楚,然後根據專業所長,兩人為一組,每人分配兩卷,標點之後再相互復審。兩遍之後,再由骨幹專家「會診」,面對面、一冊冊地覆核。最後,再從200多位專家中,抽100多位定稿專家審校,「這一輪審校完畢,再由骨幹專家復審。合共四輪細緻審校後,才能夠陸續交付中華書局,出版中華人民共和國版本的《永樂大典》。」除了前述專家團隊,還有超過三百名專業人士參與。
拆解引用典籍 料需三四年整理
第二項任務是拆解《永樂大典》引用的典籍,讓其各歸原書。杜澤遜將此比喻為「拆房子」,把拆解出的元素分類。拆出來的典籍很多已不存於世,或者是與現存版本不同,目前已有幾千種書籍被拆分並進行了分類排序。但因《永樂大典》餘卷散失,拆分出的書籍並不完整,如《史記》130卷僅拆出百餘條。杜澤遜說,「拆書」工作基本完成,後續整理研究將更艱巨,預計還需三四年。
在《永樂大典》整理工作處二樓走廊,杜澤遜專門安排了一個複製件展覽,展出的多為流落海外的餘卷複製品。
杜澤遜告訴香港文匯報記者,曾收到浙江私人收藏家金亮先生轉贈的兩冊《永樂大典》重抄本複製件。2020年7月,浙江私人收藏家金亮在法國以640萬歐元(約6,500萬元人民幣)拍得兩冊嘉靖年間重抄本,經過百年的流浪,兩冊古籍終於「回家」。
對弘揚傳統文化意義重大
「如果發現黃綾子面、寫有《永樂大典》的大開本書籍,請您一定把它拍照發到公共網絡平台。」杜澤遜對着鏡頭展示《永樂大典》複製件,作為一個從事學術、教學工作的專業人員,他非常期盼全部大典早日回歸。
丹青著史,盛世修文。在杜澤遜看來,當今數字化、信息化、國際化,掌握的信息更全,古籍整理手段更高明。
2023年6月1日,在中國國家版本館考察的習近平總書記向杜澤遜詳細詢問了《永樂大典》的整理出版情況,並一再叮囑要呵護好、珍惜好這些瑰寶,傳承好中華文明。
「文化是靈魂,是根脈!」在杜澤遜看來,《永樂大典》流傳正是體現了中華文化的生生不息。歷史典籍是中華文明的重要載體,蘊含民族深邃智慧。不僅有內容價值,更具文化象徵意義,對弘揚傳統文化、提高民族自信意義重大。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