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樂大典》存卷綜合整理研究項目首席專家杜澤遜。 香港文匯報記者胡臥龍 攝

「2004年我和愛人程遠芬教授帶着學生編寫《清人著述總目》,待2023年拿到清樣時,程教授已經退休了。」杜澤遜撫卷長嘆。十九載春秋流轉,當年參與項目的四百餘學人各散天涯。杜澤遜重新寫下80人名單建群,雲端再啟清樣校對。這40巨冊、25,000頁的鉛字間浮動的不僅是墨香,更是一代學人將青絲熬成白髮的堅守。

「醫生救人的命,我們救書的命,是為古書續命。」在杜澤遜看來,搶救瀕危古籍是「救命」,而整理研究則是「續命」。四十年來,杜澤遜帶領團隊整理出版數千種古籍。

在杜澤遜辦公室,一幅《永樂大典》的畫作兩側懸掛着他親撰的楹聯:「規劃看十年以後,實施爭一日之功」。這副警語恰似其學術生涯的縮影:至2025年,杜澤遜主持的《清人著述總目》項目已持續了21年,《四庫存目標註》、《十三經註疏》匯校、《永樂大典》存卷綜合整理研究、《日本藏中國古籍總目》、《齊魯文庫·典籍篇》等國家重大工程,最短者三年,最長者已逾二十載。

《四庫存目標註》是杜澤遜耗時十五載完成的巨著,系統梳理6,793種古籍版本,被學界譽為「四庫學里程碑」。編纂過程中,他慧眼識珠,從大連圖書館藏本中鑒定出孔尚任失傳已久的《節序同風錄》。

除夕夜仍有學生堅守校勘

《山東文獻集成》是另外一部凝聚了杜澤遜無數心血的作品。他帶領團隊歷時6年,整理影印1,375種瀕臨失傳的山東先賢著作。該書成書200冊、32萬頁、逾億字,每一部典籍都經過嚴謹考訂,堪稱齊魯文化的「基因庫」。

「一年365天,『校經處』的燈都亮到晚上11點後,甚至除夕夜也有學生堅守。」杜澤遜說,2012年啟動的《十三經註疏》匯校點校工程,一套木刻版有一萬多個版面,每個版面要校三遍,需要校勘的版本有十五到二十種。初步核算,假如一人校勘需要450年。為完成項目,團隊由15人變成了35人,每天校對4小時,寒假、暑假加班加點。

「文史樓只是一個根據地、指揮所,我們還有大量的人分散在全國各地。」在杜澤遜的介紹下,每一個重大項目都有幾百人的微信群。他就像一個「高級指揮官」調度各支隊伍,通過科學分工高效完成古籍整理。面對《後漢書》120卷點校的浩大工程,杜澤遜建了一個100多人的大群,校勘培訓後,5個月完成版本校勘工作。

自費墊資十萬發勞務費

除了費時,杜澤遜坦言,修訂、編纂古籍圖書需要面對經費壓力。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經費80萬元(人民幣,下同),假設拿出30萬元發勞務費,35人按照每月600元發放,僅能維持一年多。經費捉襟見肘,僅是《清人著述總目》修書期間,杜澤遜自掏腰包墊資十多萬元。

杜澤遜還向外「化緣」,幸得浙江敦和慈善基金會的部分支持,方使「校經處」燈火不滅。杜澤遜坦言,若無國家或地方上的資金支持,修書很難順利完成。說到動情處,這位花甲學者目光灼灼,呼籲有更多社會力量加入:「既護典籍,更育人才!」

這樣的堅守,讓人想起1994年季羨林先生對杜澤遜的勉勵:「冷板凳要坐下去,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板凳一坐卌載冷,但冷板凳下焐着中華文脈的熱血。如今,62歲的杜澤遜也像當年的季先生一樣,帶領着一批批年輕學者,在浩如煙海的古籍中耕耘,讓沉睡的文字重新煥發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