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施政報告提出建設「國際專上教育樞紐」的目標,要實現此願景,充分發揮本港優勢尤為重要,其中兩文三語與科技創新是我們的核心競爭力,而翻譯科技(Translation Technology)正是值得注意的切入點。

育新時代「技術+語言」人才

翻譯科技旨在運用科技促進跨語言交流,涵蓋技術運用、流程整合、系統評估、演算法創新等議題,橫跨翻譯、語言學、資訊科技與文化傳播等不同領域,有利於吸引背景多元的國際學生與學者,切合特區「搶人才」及推動教育國際化的核心政策方向,同時也為STEAM(科學、科技、工程、藝術、數學)教育提供實踐創新的機會。

此外,根據立法會文件,政府於2025/26學年推出「香港未來人才深造獎學金計劃」,其中「科學、科技、工程、數學」、「數碼轉型與創新」、「中西文化交流與人文學」與「創意產業」是八大「優先範疇」之內。翻譯科技教育恰恰貫穿這四大主題,透過培養新時代「技術+語言」複合型人才,為香港開闢一條重要新賽道。

港翻譯教育亟需拓展

香港發展翻譯科技教育,具有得天獨厚的大環境。作為國際金融中心,香港匯聚了跨國企業和專業服務機構,對高質素語言服務需求甚殷。同時,香港中西文化交融,在講述中國故事、傳播中華文化方面易見優勢。

GILT(全球化、國際化、本地化和翻譯)研究中心近期開展了項目,探究本地翻譯科技教育現狀。初步分析顯示,多所高校雖設翻譯專業,但翻譯科技多以單科推行,專門針對翻譯科技的課程,本科和研究生程度全港各只有一個。面對人工智能(AI)帶來的語言服務變革,相關教育規模亟需擴大。

基於以上研究,建議從以下方面推動相關創新發展:

其一,重構課程體系。課程除了探究翻譯技巧和理論,宜引入更多有關生成式AI(Generative AI)應用於翻譯的內容。幫助學生掌握大語言模型原理、提示詞工程等核心技能,加強思維訓練,讓同學識別和修正AI系統可能產生的種種錯誤。

其二,拓展專業邊界。教學內容應從傳統的口筆譯擴展至更廣泛的跨語言活動,包括跨媒體雙語創作、網絡內容本地化等新興方向,同時培養學生的數碼敘事能力,確保能運用文字和影音多種媒介進行有效溝通。

其三,探索高端翻譯。應持續加強專業領域(如法律、醫療、科技等)的高端翻譯培訓。這些領域涉及重大決策風險,專家的判斷、創造力和領域知識仍不可或缺。

其四,深化產學合作。建議與各大企業、科技公司建立深度合作關係。通過共建實驗室開發課程、提供實習機會等方式,確保教學與行業需求保持同步。

其五,完善認證體系。參考國際經驗,制定「翻譯科技能力認證標準」,推出分級認證制度,提供客觀的人才評價依據。

發展翻譯科技教育,培養精通AI的跨語言專才,既能滿足各行業的需求,更能幫助強化香港「超級聯繫人」的角色,促進中外文化交流,為打造「留學香港」品牌貢獻新力量。

●蕭世昌博士 香港恒生大學翻譯及外語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