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網記者 盧靜怡)18日,「同心築夢・共謀發展」粵港澳媒體灣區行第三場聯合採訪活動採訪團出海來到位於遠洋深海的一方海(廣東)海洋牧場。記者們分批乘坐本地漁民開的多艘快艇到深海,在大風吹拂下乘風破浪,頗為適意。來到海洋養殖場,是一大片連綿的魚排,即使在風雨中也很平穩。在魚排對外數米的地方,則是一圈又一圈圍起來的養殖場。記者走到其中一個深海養殖網箱看到,一尾尾黃唇魚在清澈的海底下游弋着,體型較大的魚,身長估計有成人展臂那麼寬,重量約5、60斤,十分壯實。
一方海(廣東)海洋牧場有限公司總經理邢明艷告訴記者,海洋牧場主要養殖金鮸魚、白花魚及南海大黃魚,最多一年養殖金鮸魚20多萬尾,產量2000多噸,現因保護區問題,逐步減少經濟魚類養殖,主要養殖黃唇魚、南海大黃魚、龍蝦等保護性物種。

邢明艷表示,惠州是一個傳統漁業小鎮,靠海吃飯是一代代本地人的生存方式。如今,一方海洋牧場選擇在這裏起步,既是響應國家推動「向海圖強」的號召,也希望通過現代化、生態化的海洋養殖,探索鄉村振興的新路徑。
這個牧場還承擔了粵港澳流動漁民公益養老試點項目。邢明艷說,很多老漁民年事已高,無法繼續出海,而通過牧場提供的崗位與基礎保障,他們也能「拎包入住」,過上更安心的生活。她還表示,採訪團出海乘坐的都是當地漁民的船。「我們沒有自有船隊,每次出海,都得藉助本地漁民的力量,也希望幫助他們增加一點收入。」

在海洋牧場上,記者遇到了一位長期駐守在魚排上的員工李先生。「除了颱風天或特別惡劣的天氣,我們幾乎每天都待在這裏,餵魚、補網,做各種雜活。」李先生皮膚黝黑,是他長年在烈日下工作的印記。他並沒有提到太多責任和意義,只是笑着說:「我只是把自己的工作做好。」
海上生活雖然單調,李先生還養了一條小黑狗作伴。小狗對陌生人警覺,看到採訪團來了,總是站在不遠處「值勤」,目光緊盯着眾人。平時,它最常做的事就是望着遠處的圓形養殖箱出神,眼神堅毅,彷彿在默默守護這片藍色牧場。

邢明艷表示,海洋牧場養殖的多種魚類,部分在野外已很難見到。「但我們通過種苗繁育技術,實現了人工養殖,也保證了魚類的質量和可追溯性。這也離不開海上工作人員的堅守。」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