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馬翠媚)內銀掀起新一輪減息潮。內媒報道,內地多間股份制大型銀行、城市商業銀行及民營銀行近日紛紛削減存息,長期限存息降幅達10點子至50點子不等,定期存息普遍跌穿2厘。分析指,本輪調整中出現存貸套利空間消失、與利率期限倒掛現象,反映內銀正面臨息差壓力與負債結構調整的雙重挑戰。亦有分析預期現象或反映中國人民銀行「擇機降準降息」時間點將至,料利率下行空間打開。
現存越久息越低倒掛現象
報道指,近期多家銀行上調消費貸利率,加上存息下行,原本在市場中存在的存貸利率套利空間正逐漸消失。同時多家銀行調降利率後,出現「存得越久、利率越低」的存息期限倒掛現象,部分銀行出現了敘造5年期的定存息不及1年期定存息,反映銀行對長期資金成本控制的謹慎態度。
開源證券銀行首席分析師劉呈祥表示,該現象反映銀行負債壓力,同時體現銀行主動引導存款短期化的策略。他解釋,存款短端提價,階段性補負債缺口,雖掛牌利率未變,但國有行或提高1年期存款實際執行利率,與提價同業存單類似,或為資產負債缺口壓力加重下的臨時補充需求。此外,銀行負債策略隱含存息進一步下調預期,他指參考以往經驗而言,長期限定的掛牌利率下調幅度較大,因此若銀行預期存款定價有進一步下調可能,將避免在降息環境中吸收過多長期存款。
創造寬鬆環境促進內需
人行年初多次提及「擇機降息降準」, 銀行削減存息也與宏觀政策方向相契合。財信證券分析師張雯婷指,美國向全球大徵關稅背景下,料全球經濟下行壓力將有所增加,中國政策保持寬鬆環境及內需對沖的必要性提升,料人行「擇機降準降息」可能迎來窗口期,利率下行空間開啟。
廣發證券銀行業首席分析師倪軍亦認為,短期而言,關稅政策超預期對經濟基本面產生衝擊、且考驗國內政策應對,預計適度寬鬆貨幣政策基調下,人行擇機降準降息迎來窗口期,但他提醒仍需關注匯率壓力和長債利率快速下行過程中金融風險的累積。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