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網記者 蔣煌基 泉州報道)「世界瓷都」福建省德化縣的瓷圈「規矩」?在中國陶瓷藝術大師、蘊玉瓷莊第四代傳人蘇獻忠這兒就是用來砸的。這位1968年出生、挎着「為人民服務」挎包的瓷藝大師,似乎沒把「傳統」的緊箍咒當回事。
1985年暑假,一次偶然的「亂捏」,讓蘇獻忠與陶瓷結下不解之緣。別人捏菩薩、羅漢,他偏把棺材和仕女懟在一起,創作出《衾》系列:死亡的肅穆撞上欲望的鮮活,直接掀了德化瓷「溫婉典雅」的老底。這波操作直接讓他從傳統堆裏跳脫出來,成了圈裏的「異類」。
嫌傳統「薄如紙」說得太淺,他直接把瓷泥擀到0.2毫米做《紙》系列,讓作品闖進多國頂級博物館。但他半點不飄,直言「模仿只能出匠人,成不了大師」。
2024年他的精神自塑像《那隻著名的鳥》,一藍一紅,或桀驁站立,或似戰機俯臥,靈感源自尼采著作,詼諧外殼下藏着鋒利稜角。他的佛像皆「無相」,只因他說「無相即是有相」,就是要打破「標準答案」,逼觀者自己尋找答案。
他「離經叛道」,但認為自己不過是不安分,想在泥巴世界裏表達未曾表達。記者問他,見了明代瓷聖何朝宗等先賢聊些什麼,他哈哈一笑:「你們寂寞了,請喝茶。」 沒有跪拜吹捧,只想來一場孤獨者與孤獨者的對話。
責任編輯:
趙霁
評論成功,請等待管理員審核...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