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書練

在不少人的印象中,菌菇主要在潮濕的枯木上生長。但用枯木栽培,需要砍伐樹木,會造成沙土流失及破壞生態平衡。所以,林占熺研究發現了一些後來被統稱為「菌草」的植物,並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中發明了菌草技術──透過種植及收割菌草,將之搗碎與其他原料調配成菌包,可以「以草代木」培栽食用菌菇;後來又進一步拓展到菌草飼料、菌草菌物肥料等。

看畢電視劇《幸福草》後,我再看了央視製作的5集紀錄片《中國草》。這是首部以「菌草援外」為主題的紀錄片,選取了其中3個具代表性的受援國家──巴布亞新幾內亞(巴新)、斐濟、盧旺達為個案,展現了中國專家組如何透過到當地舉辦菌草技術培訓班,從而推動全球減貧事業和可持續發展農業。不但改善了民生,也促進了環保。

紀錄片首3集就分別訪問了《幸福草》3位要角──科學家黎長歡(郭濤飾)及其長女黎芷薇(啜妮飾),以及巴馬拉留學生瓦伊的原型:林占熺、林冬梅和布萊恩·瓦義。

作為菌草技術發明人和菌草援外第一人,農林科學家林占熺早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已因為常到內地欠發達地區指導農民用菌包培栽蘑菇脫貧而贏得「扶貧狀元」美譽。1997年,應巴新東高地省政府邀請,他首次帶領團隊在當地建立了菌草技術示範點,之後又多次往返。

現任福建農林大學菌草與生態學院副院長的林冬梅是林占熺長女,正如電視劇所呈現的,這位留學並旅居新加坡近十年的女兒因為擔心父親身體,毅然放棄高薪工作,協助父親推動菌草援外。在父親退出第一線後,這位「菌草女兒」繼承使命,以聯合國菌草項目顧問身份奔走於非洲多國,並以自己的多學科背景和國際視野,促進菌草技術產業化應用,既為技術研發提供資金支持,也倡議當地婦女組成合作社,發展菌草生產。

現年54歲的瓦義來自巴新東高地省,他於1995年參加了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在福建農林大學舉辦的首屆菌草技術國際培訓班。課程顛覆了他對蘑菇的認知,他並將這門技術引進回國,令以往主要依靠種植和出售咖啡的家鄉成為人工生產菌菇的基地,改善了當地人的生活。他因此獲封為「蘑菇先生」,自己也為兩個兒子取名為大小「菌草」。他以見證人的身份分享了家鄉的菌菇事業和這些年的變化。

從紀錄片《中國草》到劇集《幸福草》,20多年來,中國的「菌草援外」至今造福了106個發展中國家的平民,「菌草」也被稱為「扶貧草」和「幸福草」,乃至「中國草」。這是一個實實在在的「中國扶貧故事」,大家真該好好傳播。 (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