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法共創版《海底兩萬里》日前在香港首演。受訪者提供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茅建興)在第53屆香港藝術節上,法國小說家、劇作家、詩人儒勒·凡爾納筆下百年傳奇鸚鵡螺號穿越時空駛入維港,3月20日晚,中法共創奇幻劇《海底兩萬里》在西九文化區戲曲中心大劇院盛大首演,一票難求。《海底兩萬里》由中央戲劇學院、香港藝術節、抱風嶼Tempest Projects共同出品。本劇是在中央戲劇學院與香港藝術節達成戰略合作的基礎上,雙方共同打造的首個國際化合作項目,並作為賽馬會藝貫中西系列之節目,獲得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獨家贊助。此次合作也標誌着中法兩國藝術合作的創新突破。

真人與魚偶一同演出,如同漫步在深海。 受訪者提供

這部令人嘆為觀止的黑光奇幻劇由曾狂攬7項法國戲劇最高榮譽「莫里哀戲劇獎」的法蘭西喜劇院導演、演員克里斯蒂安·埃克(Christian Hecq)來華駐地創作,與來自中國的藝術家團隊展開美學碰撞;著名中國內地女演員、歌手江珊驚喜獻「聲」,擔任旁白串聯鸚鵡螺號航海日記;《威廉與我》的編劇、導演田曉威操刀中文劇本改編,《奔月》導演查文淵任中方導演;首站香港五場演出全部售罄,均由內地男演員保劍鋒主演,在接下來的巡演裏,中央戲劇學院表演系教師依克桑·塔依爾也將為觀眾呈現相同底色、不同面貌的尼摩船長。

黑光技術顛覆體驗經 典注入東方新聲

舞台上,僅六位演員化身「黑光魔術師」,不僅演繹層次豐富的人類角色,還要在純黑幕布間以戲偶與肢體喜劇,構建出流光四溢的深海幻境。為了呈現極致的視覺效果,本次創排全程都在中央戲劇學院昌平校區鏡框式舞台劇場以及小劇場進行。中央戲劇學院院長郝戎表示:「該劇以國際化合作突破文化邊界,為青年人才提供國際實踐平台,錘煉專業能力與全球視野。作品融合科幻敘事與黑光技術,呼應新課標『跨學科創新』理念,凡爾納筆下的『鸚鵡螺號』不僅是科幻先驅的象徵,更承載着人類對科技進步的永恒追求——這種精神正與當代教育中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的目標不謀而合。」香港藝術節節目總監蘇國雲也期待香港藝術節「藝貫中西」系列的首部作品能夠承載着全人類呼喚文明的共同願景,成為跨文化合作的創新典範。

《海底兩萬里》用黑光劇場的方式展現海底世界。 受訪者提供

製作人李東說:「法國與中國內地及香港在創作上的合作碰撞,可謂是開了國際合作的新生面,融合技術理念,實踐守正創新,真正為觀眾帶來全新的劇場體驗。」製作人翁世卉認為:「這部作品最令人驚嘆的是藝術家用『手作魔法』創造出劇場視覺幻境,觀眾會親眼看到舞台上化腐朽為神奇的驚艷。它足夠赤誠,讓孩子們看懂奇幻;它又足夠深邃,成年人會看到150年前科幻照進現實的詩意。」

維港啟航灣區共振

香港首演之際,劇組發起了一個特殊的「出海」儀式——「時空信箋」環節:邀請香港藝術節節目總監蘇國雲、中央戲劇學院院長郝戎、中國兒童藝術劇院院長戈大立、國家大劇院演出部部長王威、法蘭西喜劇院演員克里斯蒂安·埃克和演員保劍鋒在《海底兩萬里》專屬明信片上,寫下了對於未來一代的寄語。他們各自挑選了劇作和小說中最打動他們的文字,書寫於明信片之上,一張張來自「大灣區」的明信片將從首站香港起航,寄往澳門、珠海、深圳、上海、南通、南京、成都、北京等8座巡演城市,並由下一站的觀眾們打開,不斷開啟「時空信箋接龍」。

保劍鋒在《海底兩萬里》中飾演尼摩船長。受訪者提供

全國巡演再啟新章

中法共創奇幻劇《海底兩萬里》首演於西九文化區戲曲中心大劇院,隨後將開啟全國巡演,目前巡演城市均已開票。4月25日-27日《海底兩萬里》將作為2025年上海·靜安現代戲劇谷展演劇目在上海藝海劇院連演4場,保劍鋒也將帶着最熟悉的鄉音與上海觀眾見面;4月11日將作為2025年中法文化之春開幕大戲亮相深圳萬象天地劇場。7月11日-20日,本劇將在北京藝術中心亮相,作為「國家大劇院國際戲劇季」邀請劇目駐演兩周。

從中法建交60周年的歷史節點,到2025年香港藝術節的國際化舞台,歷時一年籌備、創作、排演的中法共創奇幻劇《海底兩萬里》以藝術為舟,駛向文明對話的深海。它不僅是科幻史詩的舞台新生,更是中法文明交流互鑒的鮮活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