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溟 經濟學博士、經濟學家
2025至2026財年財政預算案提出,為推進中國內地和香港在電子支付領域的聯通,中國人民銀行與香港金融管理局正積極落實兩地快速支付系統的互聯,並預計於2025年中推出能夠為兩地居民提供全天候即時小額跨境匯款的服務。
在筆者看來,這是對行政長官2024年施政報告提到的推動兩地快速支付系統互聯內容的進一步落實。香港的轉數快(FPS)與內地的網上支付跨行清算系統(IBPS)的互聯,無疑將便利兩地居民的實時小額跨境支付活動。至於首階段的應用範圍為即時小額跨境轉賬匯款服務,可能會謹慎推廣至零售消費支付活動,相信可以循序漸進、穩步推行,減少潛在的技術問題、交易限額問題與合規問題。
內地與香港往來日益頻密
伴隨着交通基礎設施和通關模式的迭代升級,以及「港車北上」、「一簽多行」、「免刷證通關」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密集落地實施,跨境消費熱潮持續升溫。根據深圳邊檢總站的統計,2024年全年經深圳各類口岸入境的香港居民超7,700萬人次,內地居民出境前往香港超3,800萬人次。筆者認為,在跨境人員流動、進出口貿易、物流運輸往來日益頻密的大背景下,推動包括資金在內的各類生產要素跨境自由有序安全高效便捷流動,對內地和香港的民生金融、市場互聯互通、現代金融產業發展、投融資便利化等方面的工作來說,都大有裨益。
就在不久前,中國人民銀行深圳市分行發布數據,2024年深圳出入境人員達2.4億人次,境外人士在深全年非現金支付交易總額為198.87億元(人民幣,下同),同比增長78%,日均消費強度不斷提升;其中,港人於2024年在深圳非現金支付交易達1.04億筆、消費122.73億元,同比分別大漲72%和81%。
內地支付國際化正加速推進
從消費支付方式看,境外人士開戶後綁定微信、支付寶消費的方式佔比達66%,「外卡內綁」、「外包內用」等創新移動支付方式交易筆數同比分別增長2.4倍和1.8倍,加速推進的銀聯國際化進程也讓境外人士使用境外銀聯卡和國際銀行卡進行傳統刷卡消費的筆數同比分別增長147%和58%。
從支付場景來看,商超與餐飲兩大領域共吸納約六成的外來消費,其中大型商超交易額佔境外人士商超行業消費額近兩成,輕食品牌和國際快餐巨頭的交易金額佔境外人士在深餐飲消費的近四成。港人在周末及節假的交易頻次顯著高於平日水平,且對火鍋與茶飲更是情有獨鍾。
境外人員在內地支付趨便利
筆者分析,在實時支付網絡延展、多模態生物識別支付、可視化數字人民幣硬錢包、境外信用卡智能風險控制等先進技術支持下,可以說,以深圳為代表的內地尤其是大灣區城市,為支持境外人員支付而搭建的「戶、卡、碼、幣、包」便利化新體系不斷取得突破和進步,而在外卡受理商戶覆蓋率、離境退稅便利度、國際消費糾紛解決、支付系統峰值容量提升、生物特徵數據跨境流動,仍有較大的優化空間。
相比之下,香港雖然早在2023至2024年度財政預算案中就已提出「數碼轉型支援先導計劃」,協助中小企進行電子支付、客戶管理等方面的數碼轉型,並已開始啟動「數碼港元」先導計劃第二階段試驗、推出首階段「多種央行數碼貨幣跨境網絡」、擴大數字人民幣在港試點範圍,但和內地相比,在推動「智慧城市」、「數碼轉型」、「金融便利」、「流動支付」等方面,還必須更為努力。
在最新一期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數》報告中,香港排名全球第三,並在亞太區重返首位。香港在營商環境、人力資源、基礎設施及聲譽方面的競爭力均有所提升,在銀行、金融、保險、專業服務以及政府和監管的關鍵領域也取得了顯著進展,在投資管理方面更是排名第一。在金融科技水平方面,香港的排名也上升了五位至第九位,躋身全球十大金融科技中心之列。但細讀報告,可以發現內地城市表現更為亮眼:紐約和倫敦領跑金融科技排名,深圳則超越三藩市獲得全球第三,北京、廣州和上海同樣佔據第十一、十四和十五位。
建議從港深支付一體化等方向發力
展望未來,筆者認為,香港應繼續把握好各項惠港政策支持推進大灣區建設和區域經濟整合的窗口期,堅定而積極地推動支付體系變革、跨境要素流動模式演進以及金融科技的核心技術研發與應用場景集成創新。在推動港深支付一體化、試點資金「電子圍網」監管模式、設立跨境數據流動先行先試區、強化數據安全管理、加快標準規範制定、重點攻關快捷支付和加密支付等領域前沿技術、實時智能檢測識別資金流動異常模式和動態評估風險、加強金融監管合作與協同治理等方面,香港還有很多工作可以做、需要做、必須盡快做。
題為編者所擬。本版文章,為作者之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