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泉生態系統研究裝置項目建設啟動會現場。(記者方俊明攝)

(香港文匯網記者 方俊明)首個海陸結合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冷泉生態系統研究裝置」(下稱「冷泉裝置」)今天(28日)在廣州全面啟動建設,將推動中國的深海工程技術及裝備在國際上實現從「跟跑」到「領跑」的超越。記者了解到,該裝置是一個多學科綜合的大科學裝置,建成後將向社會開放共享,包括將加強與港澳地區的科研合作,香港科技大學等高校科研人員也將參與其中。該裝置將進一步優化粵港澳大灣區的大科學裝置配置和科技布局,助建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

冷泉生態系統研究裝置整體介紹。(記者方俊明攝)

為海洋科技領域研究樹立新標桿

「冷泉裝置是中國在深海科學與能源開發領域的重要戰略項目,將為冷泉生態系統的研究提供全新的視角和技術手段,加速相關領域的科研進展,為海洋科技領域研究樹立新標桿。」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所長、冰泉裝置總指揮李超倫表示,該項目於2021年啟動可行性研究及環評審批,今年正式獲批建設,建設周期5年,預計2030年前後投入使用。

據了解,冷泉是一種獨特的深海生態系統。具體而言,是海底生物以冷泉滲出的甲烷、硫化氫等化學物質為能源,通過化能合成作用形成的深海生態系統,具有黑暗、高壓、低氧等特徵,是研究極端環境生命適應機制、探索新型生物資源的戰略要地。而「冷泉裝置」由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牽頭申報並承擔建設,採用「樣地實驗+陸地模擬,海陸協同、時空互換」的設計思想,建成後,將為探索深海極端環境下的生命起源、可燃冰等深海資源的綠色開發等前沿基礎研究和高新技術研發提供先進的平台支撐。

廣東工業大學教授、冷泉裝置總工藝師馮景春透露,這個「三位一體」、橫跨海陸的大科學裝置,包含「海底實驗室分總體」「保障支撐分總體」「保真模擬分總體」三部分。其中,「海底實驗室分總體」像一個深海中「空間站」,停在2000米深的海底開展原位實驗,亦可上浮進行補給。駐紮深海時,它最多可容納6人,最長可持續30天。人員出入,都要依靠載人深潛器,就像宇航員要搭載火箭到達空間站。

「保障支撐分總體」則是一艘科研「母船」,漂浮在海底實驗室上方不遠,為人員進出海底實驗室安排「接駁車」,同時為整個裝置提供續航保障和智慧管理等支撐。而「保真模擬分總體」位於廣州南沙,藏身在大樓裏,高度超過20米,能模擬海底生態群落和環境,按照實驗需求來調整壓力、溫度等,與海底實驗室相互配合;同時還建有可燃冰艙,專門用於研究可燃冰成藏及分解環境。

冷泉生態系統研究裝置模型示意圖。(記者方俊明攝)

香港教授擔任工程科技委員會委員

馮景春表示,「冷泉裝置」建成後將向社會開放共享,建立多學科綜合交叉平台,優化區域科技布局,吸引高水平研究及技術人才,帶動產業發展,服務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創中心建設。記者了解到,香港高校科研人員也將參與其中,包括香港科技大學教授錢培元為冷泉裝置項目的工程科技委員會委員、香港浸會大學教授邱建文為該項目用戶委員會委員。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冷泉裝置用戶委員會委員張鑫受訪時表示:「除了最多6人、最長30天的深海原位實驗外,我們也在設想布局一些不需要研究人員參與的海底實驗,等於海底實驗室裏面不需要有人,但實驗可以持續進行。」

據介紹,「冷泉裝置」是中國自主研發的首個海陸結合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裝置規模和主要技術指標國際領先。通過「冷泉裝置」的建設和運行,將突破深海載人長周期駐留實驗、超大潛深大型耐壓結構安全性。深海原位長期載人駐留實驗技術可應用於建設不同譜系的深海駐留裝備,廣泛應用於深海油氣以及鐵錳結核等礦產資源開發、海底工程建設以及南海島礁資源及權益的維護等。

責任編輯: 張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