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部相關負責人10日在國新辦發布會上強調,將更大力度支持地方政府緩釋償債壓力,增強發展動能。通過一攬子債務置換減少地方債務利息支出,避免因債務到期無法償還而引發的流動性風險,並給地方騰挪出更多資金支持內需,促進經濟發展,實現從以往的「防風險」向「防風險、促發展並重」轉變。
「去年11月以來,近年來力度最大的化債方案的出台及一系列相關配套政策,標誌着中國政府化解地方債務工作的思路逐漸清晰和成熟,這不是『拆東牆補西牆』,而是以化債促發展,在發展中實現化債。」原新華社新華指數研究院執行院長周文龍表示,一攬子債務置換政策旨在通過優化資金的使用效率和支出結構,將激發地方政府激勵創新、活躍市場、發展經濟的積極性。
債務規模擴大不等於債務風險提升
周文龍表示,債務規模的擴大不等於債務風險的提升,針對當前中國經濟面臨總需求不足的局面,財政政策必須保持相當的擴張性。隨着2025年中國實行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地方政府的債務總量可能還會繼續提升。而通過優化債務的結構和使用效率,債務能夠在形成更多經濟增量和社會效益的同時把風險控制在最低。「債務規模在現代信用經濟背景下是一定會增加的,國家正在做的是通過把地方從債務困擾當中解放出來,讓地方可以心無旁騖去發展經濟,改善民生,拉動消費。」
「如果說此前的債務置換政策是一場『及時雨』,那麼接下來有關部門深化財稅體制改革,就是將打造債務防風險建立長效機制,形成一套完備的『灌溉系統』。」周文龍談到,財政部提出堅定不移嚴防新增隱性債務,保持對違法違規舉債和虛假化解隱性債務問題零容忍的高壓監管態勢,阻斷地方違法違規舉債路徑,以促進可持續發展,旨在建立起一套高水平的、與中國式現代化相適應的政府債務管理的體制機制。之前,部分地方政府為了償還債務而出現了「遠洋捕撈」、亂罰款等現象,化債措施的落地減輕了地方債務壓力,改善了營商環境,也有利於推動經濟的發展。 ●香港文匯報記者 郭瀚林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