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網記者 郭若溪)新年伊始,香港大學深圳醫院(以下簡稱「港大深圳醫院」)收到住院患者申請轉運到香港的醫院繼續治療,經深港雙方評估,患者符合轉運條件。2025年1月10日,港大深圳醫院順利將患者轉運至香港屯門醫院,這是「粵港跨境直通救護車試行計劃」正式實施以來,第一位實現深港兩地醫院「點對點」轉運的患者。

粵港跨境直通救護車順利轉運首例患者

患者申請回港繼續治療 深港雙方共同評估協助

患者蔡先生(化名)今年67歲,因有多年咳嗽咳痰氣喘症狀,近幾天加重,且出現呼吸困難和嗜睡,2025年1月7日入住港大深圳醫院呼吸內科,主要診斷為肺性腦病、支氣管哮喘急性發作(重度)、Ⅱ型呼吸衰竭,入院處於嗜睡狀態,且存在意識障礙,入院後治療上主要以無創呼吸機機械通氣、抗感染及祛痰、平喘治療等。經呼吸內科醫護團隊悉心治療照護後,患者病情趨穩。目前生命體徵平穩,神志清楚,意識狀態已明顯改善,但仍存在氣喘等症狀,雙側肺部也可聞及哮鳴音。

粵港跨境直通救護車順利轉運首例患者

10月9日,蔡先生和家屬溫女士向醫院提出申請,希望能夠協助將患者轉回香港繼續治療。按照「粵港跨境直通救護車試行計劃」,收到患者轉運申請後,港大深圳醫院向香港醫院管理局重大事故控制中心匯報,經雙方專家共同評估,確認患者病情和相關條件符合要求,隨即,醫院醫療綜合科、呼吸內科和急診科分工協同,按照試行計劃服務流程開展轉運工作安排。

在急診科轉運準備現場,患者家屬溫女士感動地說:「如果憑我自己是絕對沒有辦法將家人送回香港繼續治療,非常感謝醫務人員的妥善安排和精心照護,希望這個政策能讓更多人看到,幫助大家解決實際困難。」

「點對點」直達香港屯門醫院 降低患者風險提高轉運效率

隨着粵港澳大灣區醫療合作快速融合發展,粵港兩地居民來往更加密切頻繁,跨境醫療需求明顯增加,跨境轉運直通也成為大灣區居民多年來十分關注的話題和迫切的需求。

早在2011年,原深圳市衞生局與香港醫管局簽署合作協議,由深圳120救護車將患者送到關口,與香港救護車交接,由香港救護車將患者轉運至香港公立醫院。這樣的轉運模式效率偏低,時間較長,存在較大的醫療安全隱患。

2023年,廣東省衞生健康委、深圳市衞生健康委分別與香港特區政府醫務衞生局簽署合作協議,提出探索開展救護車跨境直通服務,指定港大深圳醫院為試點,將符合轉運條件的患者直接轉運至香港公立醫院,初期試點包括香港屯門醫院、香港瑪麗醫院和香港兒童醫院。隨後粵港兩地政府就救護車跨境直通運送安排積極商討和緊密合作,並於2024年8月和10月進行了兩次演練,測試救護車在模擬載送病人情況下的跨境安排。經過共同努力打通各環節流程,粵港政府宣布跨境直通救護車試行計劃於2024年11月30日正式實施。

港大深圳醫院急診醫學部主任單愛軍介紹,患者蔡先生運送過程需要全程無創呼吸機支持,救護車上配備了全套急救設備,藥品及醫療設備已「提前備案通關」,並由獲得香港有限度註冊的醫生和護士隨車照顧,確保患者安全。

「粵港跨境直通救護車試行計劃」已實現車輛、醫護人員和藥械等出入境全面貫通,其中,參與轉運的內地救護車已取得粵港兩地跨境救護車配額,在持有「兩地牌」的情況下往返深圳與香港,內地司機獲得香港駕駛證,隨車的內地醫生需獲得香港有限度註冊,具備合法執醫資質,可在轉運過程中開展必要的醫療救治。

港大深圳醫院副院長李詠梅表示,過去12年,港大深圳醫院在大灣區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方面做了多方面的探索,為規則銜接與機制對接奠定了扎實基礎,今天救護車跨境直通,又是一項新的探索正式落地,切實為患者帶來了便利,也是粵港兩地「軟聯通」的重要進展。

責任編輯: 文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