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園圍口岸商住區模擬圖。發展局供圖

(香港文匯報記者 洪澤楷)香港特區政府發展局昨日公布新界北新市鎮和馬草壟初步發展建議。新界北新市鎮面積預計達1,175公頃,佔整個北部都會區新發展土地約三分之一,會規劃口岸經濟、新型產業、文教體育樞紐等用途,並將結合「城鄉共融」理念,悉數保留區內的21個認可鄉村及原居民鄉村。由於新界北新市鎮屬北部都會區中面積最大,特區政府將先行發展佔地206公頃的「優先發展區」,包括香園圍口岸商住區、香園圍企業園及大學教育城。馬草壟項目約為55公頃,其中的52公頃會用作發展私人住宅,為未來河套區創科企業提供便捷的社區服務及生活支援。預計首批受新界北新市鎮和馬草壟工程影響的居民或作業者,將分別在2028年和2027年左右需要遷離。

●香園圍企業園模擬圖。 發展局供圖

發展局介紹,新界北新市鎮項目範圍約1,420公頃,包括香園圍、打鼓嶺、坪輋、恐龍坑、皇后山、文錦渡、羅湖南等區域,並擁有羅湖、文錦渡及香園圍三個口岸的便利,有潛力發展各種與口岸相關的經濟用途以及需較大土地面積運作的產業,成為口岸商圈及新興產業基地,可與深圳羅湖區的發展產生優勢互補作用。

由於新界北新市鎮是北都區面積最大的一個新發展區,佔整個北都區約3,000公頃新發展土地逾三分之一,預計需時約20年或更長時間分階段推展。先行推展的「優先發展區」,區內食物管制設施或會較早推展,以盡早將文錦渡口岸的食物管制功能轉移至香園圍口岸,以發展文錦渡為純旅檢口岸,其餘部分的政府主導工程預計最早可於2028至2029年展開。

新界北新市鎮「優先發展區」

「優先發展區」以私人住宅為主

「優先發展區」估計提供1.7萬至1.9萬個單位,以私人住宅為主,最快2028/29年展開工程,首批居民最快2035年入伙。

局方又建議文錦渡和香園圍一帶約225公頃土地成為「口岸商住區」,提供香港享有優勢的商貿、金融和專業服務等,亦可為本地人士及跨境旅客提供休閒、零售等服務,以推動口岸經濟。

發展局並計劃在新界北新市鎮預留約210公頃土地,以發展不同類型的產業,例如現代物流、食品相關用途及綠色產業等,為人才和區內居民提供就業機會,促進職住平衡。

新巿鎮中部會打造成「北都大學教育城」,並計劃提供約50公頃土地作「河畔文化谷」和「活力體育區」,前者預留土地興建包含演藝學院的第二校舍、博物館群及表演場地,後者用於舉辦國際和本地體育賽事。此外,發展局建議在新界北新市鎮興建一條長約8公里、匯聚城鄉的綠廊。

●大學教育城模擬圖。 發展局供圖

整個新市鎮的公私營房屋比例未定。發展局發言人表示,在進行技術評估時有假設情景,分別是公私營房屋五五比、六四比和七三比。不過,即使未計算新界北新市鎮和馬草壟,政府十年房屋供應已超過長策所定下的目標,因此兩個發展區的建屋不應以公私營比例「秤先」。

馬草壟地區計劃成為古洞北和河套區乃至於北都區其他發展區的連接交匯點,部分發展用地位於古洞北新發展區餘下發展範圍內,最早可在2027年展開土地平整及基礎設施工程。該區將為河套的創科企業提供便捷的社區服務及生活支援,擬建住宅料全數為私人住宅,以支援古洞北及河套區創科人才住屋及生活需要,預計提供約9,000至10,000個單位,規模與沙田第一城相若。

新界北新市鎮及馬草壟地區發展參數

首批受影響人士2027年起搬遷

因應工程的開展,預計首批受新界北新市鎮和馬草壟工程影響的居民或作業者,會分別在2028年和2027年左右需要遷離。

上述該兩個發展區開發模式,除傳統由政府出資和主導的土地平整及基礎設施安排外,特區政府亦會考慮不同的開發模式,例如原址換地和「片區開發」等。政府計劃於明年1月中旬展開為期兩個月的公眾參與活動。

議員回應:新界北發展望提速 吸納更多私人力量

多名立法會議員支持新界北新市鎮及馬草壟的初步發展建議。立法會發展事務委員會主席、北部都會區諮詢委員會委員劉國勳期望特區政府全面提速新界北新發展區,避免資源浪費,並吸納更多私人力量參與,令北部經濟更快發展。立法會議員、北部都會區諮詢委員會委員陳月明表示,全力支持優先發展口岸經濟及文體旅規劃。

推動口岸經濟 彈性調動產業土地

劉國勳表示,北部都會區中新界北新市鎮涉及最多土地,行動綱領公布後首個五年的開局年公布有關發展建議,對未來規劃有初步概念是好事,惟有關規劃仍屬初步建議,發展時間表及土地用途分配上仍需要優化。他提出要全面提速,推動口岸經濟;彈性調動產業土地,避免錯配用途,以及引入私人力量,政策亦要配合市場需求。

至於馬草壟,位於古洞、新田及河套之間,局方建議發展私人住宅,相信可吸引附近工作的人才居住,劉國勳認同初步發展方向,但政府初步建議鐵路等規劃未有預計落成時間,他期望有時間表和整體計劃。

陳月明贊同將文錦渡和香園圍口岸一帶打造為口岸商住區,提供香港具有優勢的商貿、金融和零售等服務,推動口岸經濟,又歡迎政府對文教體育樞紐的發展建議,而她曾多次在立法會提出可將北都區東面藍綠康樂旅遊生態圈中的高地郊野公園,規劃為極限運動場地,發展滑翔、滑草、滑索甚至是滑雪等項目,因為新加坡、新西蘭、韓國等地在這方面已經非常成熟,但在香港還未有相關場地。

責任編輯: 何雪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