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莫楠)航天技術的進步,是國家構建科技強國的重要一環。2024年,香港的航天科技發展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在國家引領下,香港科學家積極參與一系列國家航天工程:首次有港人獲選為國家載人航天工程的載荷專家,有望成為航天員;香港理工大學和香港大學先後成功獲得由嫦娥五號和嫦娥六號採集的月球土壤樣品進行研究,有望進一步揭開宇宙的神秘面紗;香港科技大學獲選為嫦娥八號「月面多功能移動操作機器人暨移動充電站」國際合作項目的主導機構,帶領各地專家在航天科技上尋求突破;香港中文大學自主研發的衛星亦成功發射……凡此種種,均展示了香港科學家的實力,而航天科技亦成為了香港創科的重要一章。
今年6月,香港迎來了多項振奮人心的航天消息。國家航天局宣布嫦娥六號成功在月背着陸,於6月4日完成人類首次月背採樣,港理大教授容啟亮及其團隊為嫦娥六號設計和製造了重要的採樣裝置,反映香港科學家在航天科技的卓越貢獻;同月,港理大團隊獲得嫦娥五號採集的月壤樣本進行尋覓水源的研究,進一步顯示了國家對香港航天領域科學家的高度重視。
港產載荷專家入列預備航天員
6月11日,國家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宣布,完成第四批預備航天員的選拔工作,一名來自香港的載荷專家成功入選。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當時表示:「香港特區首次有市民經過極其嚴格的選拔過程,獲選為預備航天員,成為國家載人航天工程的載荷專家,有機會親身到太空參與科研工作,為國家航天工程作出貢獻,寫下香港特區的光榮歷史,全香港都引以為傲。」
此外,港中大聯同國星宇航共同研發的香港青年科創號衛星於9月24日搭乘捷龍三號運載火箭,成功發射進入太空軌道。它是港中大首顆直接參與設計、研發及數據應用的對地監測衛星,亦是國際首顆人工智能(AI)大模型科學衛星,能服務香港、大灣區乃至全球的災害回應、智慧城市、碳中和、低空經濟等領域,有效支持城市規劃、基礎設施監測、環境保護和應急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港大獲嫦六月背樣本1000毫克
港科大則於12月宣布,通過國家航天局遴選,獲委任領導嫦娥八號「月面多功能移動操作機器人暨移動充電站」國際合作項目,領軍海內外航天專家團隊共同合作,採用先進材料和工藝,研製一個糅合創新技術的機械人,將在未來科研站的建設和運營中發揮關鍵作用,為國家探月工程提供全方位支持。
12月27日,香港大學地球科學系博士後研究員錢煜奇成功申請到嫦娥六號月背樣本1,000毫克。
此外,港科大專家研發的「高分辨率全球溫室氣體探測」項目,今年亦入選了中國太空站應用與發展工程空間科學與應用項目,會對全球中低緯度範圍內的二氧化碳和甲烷排放熱點進行監測,並利用數據反演近實時的碳排放通量,以助制定有效減碳措施及評估成效,為國家雙碳建設提供數據,以及服務「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挑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