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乘國家藝術基金資助東風促進交流發展 為人才搭建多元化平台 港藝文打開更廣闊空間

2024-12-22 04:13:35 要聞
●香港芭蕾舞團在國家大劇院表演《愛麗絲夢遊仙境》。香港芭蕾舞團供圖
●香港芭蕾舞團行政總監李易璇。
●香港城市中樂團2023年國家藝術基金資助項目在澳門科技大學演出。 香港城市中樂團供圖
●《靜聽松風》結合武術及舞蹈,以武術的勁道和身體的韻律,表達「和而不同」的中國傳統人文思想。 香港舞蹈團供圖
●馬瑋謙在《物換星移—仍在耳邊的喉管聲音》音樂會演奏。 香港中樂團供圖
●王育紅憑《和光同塵》入選國家藝術基金美術個人創作組別。 受訪者供圖
●何紀嵐
●何紀嵐憑藉中國畫《香港格式》系列作品獲得國家藝術基金2025年度資助香港項目美術個人創作類別。受訪者供圖

日前公布的國家藝術基金2025年度資助名單,12間香港藝術機構及個人入選。昨日,多位將於2025年接受國家藝術基金資助的機構代表及個人,接受香港文匯報記者採訪,分享了他們入選的感受與對行業的真摯期許。香港城市中樂團藝術總監程秀榮、香港芭蕾舞團行政總監李易璇指出,在傳揚特色藝術及文化的同時,兩團體也希望為業內填補有潛力的年輕傳承者,以手中的資源,甚至是與內地相關團體的交流,為人才搭建多元化平台,給更多年輕人創造了解、傳揚優秀文化的機會。自2021年起,國家藝術基金面向港澳特區全面開放一般項目申報,鼓勵本港多間藝文機構與個人打開更廣闊的藝術空間,在展現香港「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定位之關鍵的同時,向世界嘹亮地唱出中華文化的韻味。 ●採:香港文匯報記者 張岳悅、小凡、雨竹

香港芭蕾舞團:與廣州大劇院攜手更具前景

香港芭蕾舞團有限公司(港芭)的「粵港澳大灣區芭蕾編導人才培訓」項目,屬國家藝術基金所資助「藝術人才培訓」項目。這是港芭二度獲批國家藝術基金,申請過程較為順暢。香港芭蕾舞團行政總監李易璇在接受香港文匯報記者採訪時指出,本次申請與港芭同廣州大劇院合作設立的粵港澳大灣區芭蕾孵化基地有關。她表示,廣州大劇院在培養青少年人才方面有10年的經驗,港芭的課程也很受大家歡迎且有不小的影響力,因此她與廣州大劇院副總經理梁麗珍探討了合作可能,也在去年9月的基地啟幕儀式後,申請了國家藝術基金。

項目望以所獲基金為港芭及廣州大劇院聘請專家、租賃場地、培養有編導潛力的舞者。李易璇表示,業內缺乏編導人才,香港的資源有限,因此與廣州大劇院合作發掘、培養大灣區人才,是一件更有前景的事。

此外,在香港這一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的港芭,視野廣、規劃長遠、平台多元、海外資源豐富,近年來名聲漸響;廣州大劇院則有完善的劇場資源,也有廣州的觀眾群體。港芭希望通過此次合作,鼓勵香港及內地的其他機構與院團攜手開拓更多的發展可能。「大家都在面臨各種挑戰,譬如經濟環境不景氣。在這種情勢下,大家可以進行資源共享,能夠利用的資源會增多,呈現的作品的影響力也會較大。」她點明,港芭與廣州大劇院的品牌影響力強,行動力也都很高,現在有了國家藝術基金的支持,可以說是「三強聯手」。

對於人才發展平台,港芭呈現的演出多是古典芭蕾與現代芭蕾結合的平衡劇目,現代芭蕾的創作空間為很多有潛力的年輕舞者提供了書寫個人想法的機會。港芭的文創產業思維與很多商界的合作,也為年輕人才開拓了不同類型的鍛煉平台,如去年受時裝品牌連卡佛贊助的旗艦店芭蕾展演,以及4月、5月與香港迪士尼樂園度假區合作的《StellaLou夢想起舞吧》等。

上半年,港芭的舞劇《布蘭詩歌》巡演入圍2024年國家藝術基金的「傳播交流推廣」資助項目,全部費用都投在了這一大型且高成本的巡演製作上。《布蘭詩歌》也將於明年11月在上海巡演。

上月,港芭還爭取到了在北京國家大劇院呈現代表作《愛麗絲夢遊仙境》的機會,賣座率高且好評無數。能在這一殿堂級的場地表演,團隊倍受鼓舞。「我們藝術行業就是要給大眾希望,特別是年輕一代。」李易璇說。

香港城市中樂團:深研中樂避免斷層

香港城市中樂團的「百年中樂—民族器樂演奏人才培訓」入選國家藝術基金的「藝術人才培訓」項目。據香港城市中樂團藝術總監程秀榮介紹,在國家藝術基金的支持下,該培訓項目將包含56課時的理論課、240課時的實踐課、5場音樂會及2場采風活動,預計於明年3月展開全國遴選,以學歷、演奏或教學經驗為基準招收30名中樂高端人才,並計劃於年中開課,結業證書亦將由國家藝術基金頒發。「兩個采風地點分別是香港和江蘇,因為江蘇是音樂家劉天華和二胡大師閔惠芬的故鄉。傳承百年中樂,自然要去他們的故鄉追溯。」

香港城市中樂團2023年曾獲國家藝術基金「傳播交流推廣項目」資助,並於2023至2024年期間展開「香港當代民族管弦樂經典音樂作品粵港澳大灣區巡演」,在香港、深圳、珠海、澳門四個城市舉辦了四場大型音樂會、三場學術研討會,以及青少年交流講座、青少年互動工作坊等。程秀榮表示:「舉辦音樂會巡演和如今設立人才培訓計劃的初衷是相同的,都是希望內地和香港的經典中樂不要被大眾遺忘。同時,業內人士對經典作品的鑽研遠遠不夠,無法演奏出作品的精髓和內涵,致使其流於平庸,從而使觀眾產生中樂並沒有那麼好聽的錯覺。百年中樂面臨着斷層的危險,演奏及教育人才的培養如今至關重要,我們很感恩也很珍惜這次國家藝術基金項目的資助。」

他又提到,作為立足香港的中樂團,無論是人才培訓項目的推進還是樂團的持續發展,都需要特區政府的支持,「優秀的藝術家和樂團,更需要資源支持使其精益求精,資源分配不均只會阻礙音樂界的發展。」

香港舞蹈團:鎖定巡演計劃加強兩地交流

香港舞蹈團的大型舞劇《武道》是次獲得「大型舞台劇和作品創作」項目資助。據了解,《武道》將由香港舞蹈團藝術總監楊雲濤編導、聯同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美術指導和香港著名爵士樂作曲家,以李小龍的武術精神為主題而創作。作品繼承和弘揚李小龍所代表的武術精神,尤其是他的毅力、自我提升和追求卓越的品質。透過舞蹈和身體表達,呈現李小龍武術的哲學和藝術氣韻。楊雲濤介紹道:「武術作為中華文化的重要象徵,承載深厚的哲學及價值觀。舞團期望通過此作品,展示中國武術的魅力,承傳中華優秀文化,推進文化自信與自強 。」

同時,香港舞蹈團的群舞《靜聽松風》獲得「小型劇(節)目和作品創作」項目資助。作品從元代畫家倪瓚的《六君子圖》中擷取靈感,結合武術及舞蹈,以武術的勁道和身體的韻律,表達「和而不同」的中國傳統人文思想,並希望藉對風景畫的欣賞,歌頌人文精神和藝術造詣,靜思生命之本源。該作品亦曾斬獲第13屆中國舞蹈「荷花獎」當代舞獎,創香港作品之首次。

談及此次舞團有兩部作品獲得項目資助,楊雲濤笑稱舞團上下都感到十分鼓舞,兩項殊榮更為舞團在藝術創作和創新的路上注入強心針。他表示:「國家藝術基金的認可,標誌着對香港舞蹈團在追求藝術卓越和創新的肯定,基金資助亦使得舞團能更確切鎖定未來的節目巡演計劃,特別在製作質量和宣傳推進方面,給到非常大的助力。有機構已主動接洽香港舞蹈團,希望將《武道》帶到內地和海外巡演,而《靜聽松風》亦已有計劃於2025年6月到上海、蘇州等內地城市巡演,與當地的藝術家、觀眾多交流。」

馬瑋謙:冀與更多團體合作推廣中樂文化

香港中樂團嗩吶首席馬瑋謙以民族樂器《嗩吶、廣東喉管》獲國家藝術基金「青年藝術創作人才」項目資助,他在香港中樂團的鼓勵下,以《一個少年的尋「樂」人生》為題申報項目,其中的「樂」既可指音樂,又可解作快樂,而少年「阿謙」的故事則如同他個人的半自傳。他介紹道:「我計劃以香港為音樂會演出的首站基地,再放眼大灣區內地城市的巡演,演奏嗩吶及廣東喉管。正如故事中的少年那般,我願以尋根為引,向觀眾展示古代中國音樂的精髓,以現代的呈現手法,再加上引用大灣區各個地區的素材,引起觀眾共鳴。同時,我希望可以邀請更多青少年參與演出,感受中樂和廣東音樂的魅力。」

馬瑋謙自幼隨父親馬榮城學習中國管樂器,除傳統中樂外,他近年活躍於流行音樂界。他嘗試在作曲領域中探索傳統與創新音樂之間的可能性,在吸收中國地方戲曲精髓的同時,亦曾與多個國家及地區的作曲家合作,創作出多首嗩吶、喉管及民樂樂隊作品,如《叉燒包狂想曲》《物換星移》《牡丹狂想曲》等。馬瑋謙藉着國家藝術基金的機遇,冀望未來可與更多志同道合的團體合作,展現粵樂經典的千姿百態,扎根傳統並推廣傳承中樂文化。

王育紅:為傳統藝術的當今發展提供參考

王育紅憑藉山水畫《和光同塵》入選國家藝術基金「美術個人創作」組別,她表示:「心懷感恩,倍感鼓舞,定當不負所望,深耕藝術,再創佳績,以報國家之厚愛。」

據介紹,《和光同塵》表達天地合一、人光合一、雅俗合一、與光相融、與善同行。「『和光同塵 與時舒捲』,一句富有哲理和智慧的話語。在創作中發揮着重要的作用。通過繪畫作品探索人類與自然山川相互依存的關係。」

在當前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時代背景下,傳統藝術面臨着機遇與挑戰並存的局面。王育紅指,她的系列作品旨在通過對傳統藝術形式的深入挖掘,創造出具有時代特性且能夠引起社會共鳴的優秀藝術作品。希望通過此項目提升傳統藝術的社會影響力、促進藝術形式的多樣化和創新。

王育紅運用傳統中國畫繪畫技法,焦墨等多種藝術表現技法,其難度不僅是在焦濃的墨色中體現山石的遠近、層次的變化,還能充分體現筆性和墨性,並能呈現藝術主題的品位與境界。她表示,自己的作品拓展了筆性與墨性表現的廣度,聚焦美麗中國的壯美山川,通過藝術的表現手法展示祖國山川的美好,引發觀看者的共鳴與思考,「希望激發更多人對傳統藝術的興趣和熱愛,促進傳統藝術的傳承和發展。同時也希望通過本次的實踐探索,為傳統藝術在現今社會的創新發展提供有益的借鑒和參考。」

何紀嵐:借水墨創新表達香港精神

香港畫家何紀嵐憑藉中國畫《香港格式》系列作品入選「美術個人創作」類別。他表示,獲得國家藝術基金對他來講意義非凡,他甚感榮幸。「這不僅是對我藝術創作的肯定,更是對我作為一位香港藝術家的認可。」

何紀嵐介紹,他的作品風格獨特,與傳統水墨有顯著區別,這或是他獲得基金支持的原因。《香港格式》以幾何結構透視香港密集市容,光、色、線的虛實交織投射出都市生活動與靜之節奏,配合由何紀嵐創的「遊絲破墨」皴法,以極簡主義表現出香港的精神與特色。

提到獲得基金後的創作計劃,何紀嵐透露,他已計劃於明年4月下旬在香港中環的藝穗會舉辦個人展覽。展覽的核心理念是透過當代水墨的創新表達,展現香港水墨藝術的獨特風格及其深厚的文化內涵。

讀文匯報PDF版面
評論(0

0 / 255

顯示更多...
相關推薦
評論成功,請等待管理員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