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定旭 醫管局前主席
今年施政報告提出,為增加醫生,並配合香港發展成國際醫療創新樞紐,除增加現有兩所醫學院培訓學額外,特區政府支持本地大學籌建第三所醫學院,並於北部都會區牛潭尾預留土地,發展新醫學院校舍及新綜合醫教研醫院。有「AI教主」之稱的英偉達(NVIDIA)創辦人黃仁勳上月來到香港接受香港科技大學頒發的工程學榮譽博士學位,其間接受訪問,認為大灣區是全球唯一一個同時擁有機械、電子和人工智能三大前沿科技的地區,寄語香港要把握這個大機遇。他的說話提醒了香港要興建「創新型醫學院」,需要力求創新,擁抱和善用現在的科技人才和資源,迎接人工智能革命的到來,以釋放社會蘊藏良久的巨大創造力和發展活力,造福萬民。
以黃仁勳今時今日在世界科技界及金融領域上的影響力,我相信願意頒授博士學位給這位千億富豪的大學多不勝數,問題是他願意接受哪間大學的學位而已。黃仁勳選擇了香港科技大學,原因離不開香港科技大學在科研領域上的國際地位,遠的不用說,至今仍然雄霸世界無人機市場的大疆創新,其創辦人汪滔正是該校的電子及計算機工程學系畢業生。
放眼大灣區發展前沿科技
另外,香港科技大學校長葉玉如教授不僅是世界知名的腦神經科學家,同時也是中國科學院院士及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而且是國家在港「分子神經科學重點實驗室」的領軍人物,專攻困擾全球的阿茲海默症。2022年習近平主席來港視察時,也專程前往科學園參觀由她領導的「香港神經退行性疾病中心」。國家及特區政府對她的重視已清晰可見。
香港科技大學領導層中的另一「猛人」,是其校董會主席沈向洋。他是人工智能方面的專家,在2013年至2019年期間曾出任微軟全球執行副總裁。在2024年的QS全球大學排名榜中,香港科技大學的數據科學及人工智能學科已位列全球第十,是中國唯一能躋身前10名的大學。這解釋了為何黃仁勳在香港科技大學的「爐邊談話」中形容香港科技大學就是亞洲的MIT(即美國麻省理工學院)。這對香港科技大學,以至全港高等院校來說,是一次很大的加持。他更明言,英偉達希望能夠聘用更多香港科技大學的畢業生,難怪有政圈人士在說,環視香港的高等院校裏,能夠邀請像黃仁勳這位「AI教父」來港演講,現時恐怕只有香港科技大學一家。
值得留意的是,黃仁勳對正努力開拓新產業的香港給出了兩項重要的忠告。
首項是他點出了大灣區已擁有了極大的競爭優勢。他說,若問全球機械技術最強的國家是哪個?大家一定會答:德國。若問電子技術最發達的國家,答案會是:日本。不過,這兩個國家在人工智能技術方面的發展如今卻遠遠落後於中國,而大灣區是全球唯一一個同時擁有機械、電子和人工智能三大前沿科技的地區,而這三項技術均能迅速應用到三種重要劃時代產品:無人機、智能汽車和機器人,所以他表示自己會密切關注大灣區的發展,香港人應看懂這個大機遇。
迎接人工智能革命推動醫療進步
第二項他給香港的忠告,是針對香港籌建中的第三家醫學院。在香港科技大學的「爐邊談話」中,作為主持人的沈向洋問黃仁勳對該校構思中的新醫學院有何建議。黃仁勳認真地從自己在2018年世界科學計算大會(超級計算)的碰壁故事說起。他說,當時他是想向與會者介紹人工智能,卻受到很大懷疑。接着,他忠告香港科技大學,該校的基礎專長在科技、計算機科學和人工智能。世界上幾乎所有醫學院都是從一家醫院開始,現在才試圖將人工智能和技術融入其中,這通常會遇到對科技的懷疑和不信任。因此,如果第三間醫學院由香港科技大學設立的話,將有機會是歷來第一次從設院開始就擁抱科技。
不管建設新醫學院的重任落在哪家大學,香港都可擁有一個把醫療行業推上新台階的好機會。作為一個普通香港市民,我當然渴望香港能盡快建成一所擁抱科技的醫學院,培養出新一代的醫生,既造福香港,也希望可以帶動內地醫院全面革新。正如黃仁勳的判斷,香港科技大學有心及有能力興建一所擁抱科技的「創新型醫學院」,定能為香港作好迎接人工智能革命的到來。日後的醫科畢業生即使不從事科研,他們都必須認識科技,情況就像今天的醫生,不能不懂用電腦那樣。
故此,特區政府須掌握正在高速發展的科技大勢,進而敢於騰籠換鳥地創新,堅定不移推進改革。正如習近平主席2022年在慶祝香港回歸祖國25周年大會暨香港特區第六屆政府就職典禮上發表的七一重要講話提出的「四點希望」, 其中一點就是「不斷增強發展動能」,表示「中央全力支持香港積極穩妥推進改革,破除利益固化藩籬,充分釋放香港社會蘊藏的巨大創造力和發展活力」。香港要增強發展動能,積極穩妥地全速向前,興建一所「創新型醫學院」以釋放社會蘊藏良久的巨大創造力和發展活力,並造福萬民。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