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中醫藥發展的香港中文大學工程學院副院長(外務)、香港特區立法會議員黃錦輝對香港文匯報表示,研製醫藥需時,而河套香港園區及深圳園區分別成立「國際臨床試驗所」和「國際試驗中心」,可加快研發及量產新醫藥產品,並可透過在香港融資將產品走向世界,推動香港的經濟。
推動經濟發展人口健康
「整個經濟都推動,而研發出的新藥物,對整個社會的健康亦有幫助,不單是經濟,整個社會、勞動人口都健康,少一點人病,你也多人做事,政府(醫療)開支都會少一點,所以如果在醫藥做得好,對整個社會有很大貢獻。」黃錦輝說。
除新研發的藥物外,醫療科技發展還能開拓醫療旅遊項目,「除了來港使用醫療服務,亦會在這裏使錢。」此外「一所一中心」其中一個功能是新藥的中試站,以進行臨床測試,「中試做得愈快愈好,做得愈多亦愈好。」
黃錦輝表示,利用有關的臨床試驗機構,無論西藥或中藥也可加快研發。
他說,香港在西藥方面的研究有一定水平,內地在中藥方面也做得很好,且人口基數大,臨床測試數據多,兩地合作能加強發展優勢。
黃錦輝坦言,以往香港在醫藥研究中並無產業化的概念,「以往只是普通做研究,或者是一兩個比較熟悉的廠大家在那兒互通,我們要做的就是將其產業化,科技轉化後應要量產,以前我們便缺乏(國際臨床試驗所)這類的平台。」
●香港文匯報記者 劉明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