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冀平

戲劇節時的烏鎮大劇院,溫暖的場光亮起,掌聲連綿,演員走上台,牽着導盲犬,拿着盲杖,轉動輪椅……手拉手鞠躬謝幕;香港大會堂中,演員在熱烈的掌聲中向觀眾鞠躬,當中有6位是自閉症小演員。

最近,連續看了兩齣很特別的戲,前一部是樂意劇團的《逆轉未來》,是內地第一部泛障別開放式殘健融合戲劇,這個劇團由罕見病患者發起,七成是殘障人士,他們笑稱自己「前途無亮」「人生輪轉」「兩耳無聞窗外事」。《逆轉未來》是一部科幻劇,講述未來世界在一場災難過後,人口稀少,女性因能生育成為強者。大部分新生兒出生即有殘障,但科技發達,殘障者在接受身體改造,使用電子義眼、電子耳、高級義肢和輪椅後,視力、聽力、行動、速度遠超健全者,成為統治階層。健全人因無法接受改造,逐漸淪落到社會邊緣。父親不甘健全人的兒子永遠低人一等,在醉酒後操起電鋸,要鋸掉兒子的一條腿,使他接受肢體改造轉變身份,爭執中,父親受重傷,兒子成了弒父嫌犯,故事圍繞這樣一宗案件而展開。

另一齣戲《我不是霍金》是香港教育大學支持浪人劇場製作的香港戲,健康的阿昕因為有個自閉症的妹妹,自願成為義工投身弱勢人群服務,但種種社會觀念和制度的限制阻礙,使她身心俱疲,依舊解讀不了妹妹的內心,健殘雙方都在盡力為生存拚搏,訴說了一個有笑有淚的溫情故事。導演譚孔文是浪人劇場創始人,多年來投身舞台藝術,探索現代劇場美學,為全力推廣戲劇不遺餘力。這部戲的主要演員都是專業演員,他們的演技很好,傾情參與這場演出,真要為導演和他們鼓掌。

兩台戲都是滿座,台上表演者的笑容和專注,比他們坐下的輪椅,手中的盲柱,不諧調的動作,更為人注意,舞台變成一座溝通健全人與殘障者的橋樑。耳聽台下熱烈不絕的掌聲,我心飛戲外,生活中對弱勢人群處處都是障礙,舞台成為最沒有障礙的地方,這個人人嚮往的造夢之地,殘障人也站上去,一個舞台一方天地,讓他們無障礙的表達表現自己的渴望,看不到的可以聽得到,聽不到的可以看得到,敞開心扉做一個好夢,帶領觀賞者與他們同喜同悲,享受那一個又一個的兩小時後的掌聲、歡呼,表現他們的價值,帶給自己無限愉悅。社會和專業人士支持他們,讓他們演多些,演下去,才是現代劇場新的意義。

立陶宛導演圖米納斯說︰「戲劇可以戰勝死亡,戲劇也可以戰勝殘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