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大「親子海洋教育系統」設計團隊向中學生展示遠程海灘機器人。

11月12日至13日,在香港浸會大學校園內,135名參加「全球挑戰」課程的一年級跨學科專業學生,展示了22個促進可持續人與海洋關係的創意作品,期望參觀者對海洋生物建立起同理心,保護海洋生態環境。該活動亦獲香港海洋公園Mission R以及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的全力支持,部分作品將會在公眾活動中與香港市民見面。

科技與教育:可持續的創新融合

來自浸大自訂主修專業的一年級學生團隊設計了一個「親子海洋教育系統」,期望提升香港青少年對人類與海洋關係的理解,保護海洋環境。該系統由遠程控制的海灘垃圾識別機器人和手機應用程序組成。在攤位上,學生開發團隊向參觀者演示了概念原型,測試了機器人遠程操控裝置和垃圾識別系統,並收集反饋以提高該系統的性能。

浸大「親子海洋教育系統」設計團隊向中學生展示遠程海灘機器人。

小組成員湯燦宇表示,這個「親子海洋教育系統」是他們全球挑戰課程的成果,課程中有關可持續發展和設計思維的學習以及團隊對人工智能領域的興趣,讓他們有了開發這個系統的靈感。學生期望與相關機構合作,將海灘垃圾識別機器人放置於公共泳灘,讓家長可以帶領孩子在家遠程操控海灘機器人,識別海灘上的塑料瓶、塑料袋以及金屬垃圾,並操縱機械臂進行垃圾拾撿和回收,以此來提升香港青少年保護海洋的公民意識。

情緒為起點:建立對海洋的同理心

另一組同樣來自自訂主修專業的學生隊伍設計了一套名為 「靈洋(Aqua spirit)」的卡牌遊戲,讓參觀者通過遊戲來與海洋建立起情感聯結。小組成員馮凱琳表示,這個產品的靈感來源於全球挑戰課程中與教職員的跨學科對話版塊,通過創意設計,幫助人類與海洋建立起情感聯結,激發人類的同理心和對自身行為的反思。希望參觀者可以從他們設計的這套卡牌中感受到他們與海洋相連。

浸大「海龜SoupStainable」設計團隊帶領小學生體驗遊戲、學習海洋保護知識。

學生團隊參考動畫設計師Tim Burton的著名動畫《鬼新娘》的繪畫風格,融入英文、粵語諧音梗,製作了一套20張的卡片。卡牌根據海洋被污染的源頭被分為5個屬性,化學污染、塑膠污染、核污染、人類其他活動污染以及稀有的未污染。卡片的主體內容描述該污染的現象以及應對該污染的解決方案,左上角的骷髏頭數量代表導致的污染程度,玩家通過隨機抽取卡片,對比其所攜帶的污染骷顱頭數量來進行對抗遊戲。其中一張化學屬性卡片以 「白化蒼蒼」為主題,取自諧音 「白髮蒼蒼」,描述的是海洋中的珊瑚被化學物質污染而導致白化。另一張廣受喜愛的人類活動屬性卡片描述的是人類錯把淡水魚放入不適合他們生存的水環境中,錦鯉發出了 「錦鯉(咁你)想點?」的疑問。除了卡片所帶的遊戲機制外,學生期望未來可以與相關機構合作,製作成「卡片盲盒」,吸引民眾來集齊一整套卡片,遊戲的同時又可以學習到海洋保護的知識。

身臨其境:在遊戲中反思人類行為

在所有攤位中,有一艘用廢紙板製作的大船外聚集了很多中學生及小朋友。來自藝術與科技專業的跨學科一年級學生團隊以 「海龜湯」遊戲為原型,製作了一本名為 「海龜SoupStainable」3D立體遊戲書。玩家們坐在大船內,彷彿漂泊在大海裏,看見了「尼莫喝了水就開始旋轉跳舞」,「蟹老闆死在了自己的家裡」,「多莉追尋着光卻死了」。這三個看似「詭異的」事件,其實是藏在遊戲書中的三個真實世界發生的故事,玩家需要通過向主持人提問去解密「是什麼導致了這三個事件的發生?」遊戲主持人則會引導玩家一步步完成解密任務。

浸大「海龜SoupStainable」設計團隊帶領小學生體驗遊戲、學習海洋保護知識。

小組成員李穎雯介紹稱,團隊在設計這款遊戲前閱讀污染的新聞報道,這三個故事都是由真實的事件改編的,分別聚焦「海洋化學污染」,「海灘塑料污染」以及「藍眼淚現象」。例如第一個故事指向的是英國朴茨茅斯大學的科學家在螃蟹、牡蠣、海藻等海洋生物中發現了古柯鹼、搖頭丸、安非他命等藥物。所以,他們使用了一個誇張的敘事,希望能夠讓人們重視這些化學廢物對海洋生物的危害。其實,故事的答案本身並不重要,只期待透過遊戲去引導玩家對人類行為進行反思。而玩家不斷向主持人提問去尋找真相的過程本身,就是在做反思。

為期兩天的展位吸引了約800名人次參觀,包括140多位香港中學生。來自天水圍香島中學中二年級的陳澤熙同學在參觀完所有展位後表示,最喜愛這個機器人的「親子海洋教育系統」。他表示:「操控這個垃圾拾撿機器人沒有想像中的那麼容易,這讓我意識到我們扔垃圾在海灘上是簡單的,但清潔海灘卻是不易,未來再去海灘,我會把垃圾都帶走,也會呼籲身邊的朋友保護海灘與海洋環境。」

浸大跨學科本科課程部總監暨首席講師何詠茵博士表示:「我們樂於看見學生積極介紹團隊的創作理念,期望此次展覽透過跟不同學科學生及教職員對話,尋求更多跨學科的合作,以推動可持續海洋發展。」

全球挑戰系列課程為香港浸會大學跨學科本科學生的必修課,本學期以「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14:水下生物」為主題,由三位老師合作教授, 包括跨學科本科課程部首席講師何詠茵博士,生物系高級講師餘英傑博士及化學系高級講師何觀陞博士。學生重點學習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拓闊他們的國際視野,並運用創新思維去解決真實世界的問題。課堂着重體驗式學習,鼓勵學生完成跨學科協作項目,助未來推動社會進步。

責任編輯: 何雪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