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發展初期,香港曾一度站在時代的風口上,但卻因為對科創產業重視不夠,而最終錯失了發展良機。

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國際製造工程師學會會士杜如虛表示,中國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受益者,深圳的崛起正是趕上了這個非常重要的契機。「而香港對中國在科技創新領域的崛起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只計成本錯失發展良機

「我是2001年離開美國到香港中文大學任教的。當時香港電子工業是當地的經濟支柱產業,佔了香港工業GDP的一半。」杜如虛說,這是因為英特爾的前身仙童半導體曾在香港設廠,當時在美國生產的晶圓,會運到香港進行封裝和測試,最終一部分芯片運回美國,剩下的則直接在亞洲銷售。在這波半導體產業轉移中,韓國培育了三星、海力士等半導體公司,而中國台灣出了台積電。可是,早早起步的香港,為何沒有留下一家享譽全球的公司?

「關鍵在於當時香港政府對高新科技產業重視程度不高。」一名在廣東創業的香港科技創業者告訴香港文匯報記者,以半導體行業為例,這是一個非常需要政府支持引領的產業。該名創業者表示,那個時候就有個說法「Low-tech就撈嘢,High-tech就揩嘢」,就是低技術的、低科技含量的,可以撈很多錢,高科技的則會賠本。而香港的政策主要從商業角度出發,過往側重發展金融業,創科政策方面缺乏前瞻性和戰略思維,這也就是為什麼當時香港錯失了科技產業的發展良機。

物聯網5G機遇切勿錯過

杜如虛認為,香港在科研方面還存在「不太接地氣」的問題,沒有產業可以對接。這跟香港的產業結構有關係,目前香港97%的產值來自服務業,「要解決這個問題,需要改變環境。」

隨着全球迎來第四次工業革命,人工智能成為這場技術變革的核心驅動力。杜如虛指出,目前電腦的普及率已達60%,中國在電腦與人工智能領域的全球地位日益重要。物聯網、5G、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正在引領第四次工業革命,包括香港在內的大灣區城市不能錯過這次難能可貴的歷史性機遇。

●香港文匯報記者 盧靜怡 廣州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