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店招牌。留意書店資訊旁邊的「套房、公寓」廣告。原店(政肅路55號)位於復旦大學的宿舍區一幢頗破落的房子的二樓。
●《英粵通語》曾是香港大學粵語教材。
●復旦舊書店原店一隅。
●前「東德」執政黨德國統一社會黨總書記昂納克的著作。
●書店現址;門面比舊店光鮮多了,但內裏讀書氣氛依然。
●《球圃菜根集》,中國球王李惠堂著。李氏於香港出生,除了是南華體育會隊長之外,也曾是復旦大學體育教練。

2017年,我搬到杭州居住;閒悶時,自然會去上海逛。起初,只會跑到福州路的上海書城、外文書店和上海古籍書店看書。雖只七年前,但已恍如隔世:那時互聯網書店尚未流行,而大部分內地書目在香港亦不易見得。所以每次訪滬都有手信給自己。印象最深的是放在古籍書店三樓收銀枱後面、耀眼的那本毛邊本(即書頁尚未裁剪的)《音樂的解放者悲多汶》,四十年代原版,盛惠三百還是五百,已經記不得了。悲多汶即貝多芬。

可是福州路賣的都是新書;我最喜愛的古籍書店三樓,專賣的也只是舊的新書。問朋友老吳二手書店在哪,他二話不說,着我到復旦舊書店看看,並不忘補充一句:大教授辭世,便是尋寶時。

唉,到底是上海人。 ●文、圖:李雅言

第一次到店是在夏天,在五角場下了地鐵,還得曬十來分鐘太陽。到了政肅路55號,只見一幢破落的房子,樓梯口有書店的招牌。拾級而上,卻別有洞天。說這所二樓書店到處洋溢着書卷氣,並不為過。

書店內有環抱的閣樓;爬樓梯時,既要當心不要碰跌堆在地上的書籍,又要請坐在梯級看書的書呆子讓路。更要小心翼翼地輕步走:生怕吱吱響的樓梯會塌下。理論上舊書店越亂,越得我歡心,因為證明藏書是流動的、證明店員忙着花時間採購和換書。乾淨整齊,大可留給新書店。可是我雖愛看書,但更怕悶熱與人擠;繞場一周,不似剛有大教授辭世。所以並沒細逛:既已知店址,便後會有期。

之後多次逛店,學會了耐心,並發覺書店特別「老實」。連上海古籍書店也會捧一部毛邊本來壓場,但復旦舊書店卻並沒有什麼特別顯眼的鎮店之寶。本地著作專櫃嗎?沒有。(卻可以找到零零星星的其他地方的年報。)特色書目嗎?有也不顯眼。回想自己在政肅路買過什麼,想起的第一本便是1982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史學家牟安世的《鴉片戰爭》。怎料自書架拿起一看,書背貼着古籍書店三樓用的價格標籤,但這類「實而不華」的老書,正是在復旦舊書店隨便可見的書種。

遷址再遇 新設珍品陳列

2021年底,在微信突然看到一則推聞,標題是「最後2天,開了20多年的復旦舊書店還是要關了!5w冊圖書還未找到去處」。立即轉發老吳,不消8分鐘便收到回覆:「它是拆遷,很快會回來」。

我本來2022年初要從蘇州遷滬,但事與願違,上海因疫封城,我也便「困在」蘇州,哪裏有暇關心書店?9月底經上海返港,但不知道書店於8月已在新址(偉德路88號)重開,大概因為其時防疫政策仍未變,大家仍是小心翼翼。

去年年初,我到澳門授課;自滬南下探訪的友人興高采烈地告知書店已復業,兼且「弄得不錯」。於是接着到滬旅居兩個月的我,下飛機的那天便跑到書店見識見識。只見新址為街角地下舖位、裝修光鮮;店外「復旦舊書店」五字來得醒目,往店的路上也有書店的廣告指示牌。進店,喜見裝潢基調一樣,仍有閣樓,只是店的左側多了半層,主要用來擺玻璃櫃和玻璃櫥窗,內放珍品(如四十年代末的《漢奸劊子手曾國藩的一生》和香港新界傳道會創辦人威禮士牧師的《英粵通語》)。儼然是博物館陳列間。

港滬文脈深

我逛了一個多小時,挑了五本書:其中《漢語外來詞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4年)、路廣正《訓詁學通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6年)、萬平近《林語堂傳》(海峽文藝出版社,1998年),都是該店裏的「典型」書藏。另外兩本的發現卻出乎意料:第一本是《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和平的棟樑與社會主義》(The German Democratic Republic: Pillar of Peace and Socialism),英文版,作者是昂納克 Erich Honecker,即前「東德」執政黨德國統一社會黨總書記。書內裏夾着一張卡片,上面印着「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大使館致意,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麻省大道1717號」。換而言之,是前「東德」政府的官方贈書。(在美獲贈書的究竟是誰?)另一本則是捷克語歷史地圖冊(Česko Ottův historický atlas):此書在歐洲出現,並不會令我出奇,但在上海?正好給我買來贈予多年前介紹我認識書店、諳捷克語的老吳。更令我驚訝的,是在外文書堆中的一部德文書《錯誤性學觀念詞典》(Lexicon der Sexirrtürmer),但恐怕用不上,沒買。

一個月後,好久未見的老朋友、中文大學中文系系主任潘銘基教授到復旦交流。我便提議一起到書店逛逛。潘兄為足球迷,一見玻璃櫥窗內的《球圃菜根集》,便立即拿起手機拍照。我還無知地問他,作者李惠堂是何許人!(香港人、中國球王、南華足球隊隊長,曾任復旦教練。)邊逛店,邊聊起中大舊事,卻突然看到了一部由創校校長李卓敏編纂的《李氏中文字典》。

港滬之文脈有多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