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近年銳意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大力發展新質生產力,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比鄰本港的廣東及深圳創科產業發展蹄疾步穩、後發先至,成為引領廣東及深圳發展的最大動力。香港文匯報記者經過對廣東創科發展的系統審視和深入剖析,以系列報道展示廣東及深圳如何在全球科技創新生態圈中塑造相對優勢,迅速形成創新科技對整體經濟貢獻最大的發展格局。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廣東創科發展的成功經驗,啟示香港要進一步轉變思維,改革求變。特區政府應該在革故鼎新上再接再厲,以更急切的姿態、更大的力度、更新的模式,引領技術與資本的結合匯聚;香港企業尤其是大資本財團,更要主動擁抱創科浪潮,以耐心資本的智慧和作為,為企業贏得更大回報和更長遠前景,亦為香港經濟高質量發展做出貢獻。
廣東政府持續助力「科技—產業—金融」良性循環
研發投入是創科產業發展的生命線,但前期研發具有投入規模大、盈利周期長、融資成本敏感度高、投資風險高等特點。通過創業投資基金持續助力「科技—產業—金融」良性循環,正是廣東積極探索並積累了成功經驗做法。
廣東近年制定出台一系列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的文件,在技術創新決策、研發投入、科研組織成果轉化方面,加大對企業支持力度,支持企業以長期主義投入研發。今年10月1日剛剛正式實施的《廣東省科技創新條例》,專門就如何營造良好的科技金融環境作出規定,提出要突出對重大科技任務的支持,引導各類資本聚力推動原創核心技術、前沿顛覆性技術突破並向現實生產力轉化。一系列措施齊頭並進,吸引了越來越多的科技企業落戶廣東,並推動了企業的高強度研發投入。截至去年底,廣東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已達7.6萬家,連續八年位居全國第一。 有「創新之都」美譽的深圳,早於2008年便率先出台了建設科技創新型城市的首部法規《深圳市經濟特區科技創新促進條例》,鼓勵深圳市政府發起或者參與設立創業投資基金,引導社會資金流向創業投資企業,引導創業投資企業投資於預期良好的科技項目或者屬於鼓勵發展範圍的初創科技企業。
「廣東模式的成功之處,在於有為政府與有效市場之間的精準平衡。」暨南大學經濟學院特區港澳經濟研究所副所長謝寶劍指出,廣東在推動科創發展過程中,既發揮了政府政策引導的優勢,又發揮市場在創新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確立企業的創新主導地位,為企業創新提供政策支持和資金投入,幫助粵企在全球科技創新鏈中形成了競爭優勢。
政府不敢作為、資本企業不想作為曾是香港創科之痛
發展創科本應是香港發揮所長、服務國家、成就自我的重大潛在優勢之一。香港有多所全球頂尖大學,具領先性和重大應用價值的科研成果眾多;更重要的是,發展創科必不可少的金融、人才、法律等現代專業服務,香港全都具備比較優勢。正因為如此,香港回歸初期,特區政府提出包括建設數碼港在內的「創科產業大計」,令社會一時振奮憧憬。可惜,那時候的特區政府還圄於「小政府、大市場」的管治思維,寄望靠純粹的市場力量來發展創科產業;偏偏那時香港有超前眼光的「耐心資本」鳳毛麟角,房地產、炒股等相對「快錢」賺得風生水起。結果是政府不敢作為、資本企業不想作為,創科產業大發展也就淪為一個畫餅。失去大疆無人機、中芯國際這些極速成長的科創企業,是香港創科產業的「痛」,誰又能保證不是香港一些大資本內心說不出的痛呢?
當然,情況近些年開始極速改變,特區政府、特別是本屆政府高度重視創科產業,出台各項政策和增撥各方資源推動創科產業發展,展現出對創科發展的堅定決心和巨大擔當。行政長官李家超在前兩年提出兩個百億計劃推動創科的基礎上,在新一份施政報告宣布設立100億元「創科產業引導基金」,成立母基金,加強引導市場資金投資指定策略性新興和未來產業,發揮港投公司「耐心資本」力量,繼續引導、槓桿市場的資金,合力吸引創科企業落戶和扎根香港。大家都看到,特區政府只爭朝夕「追落後」,正努力以有為政府激活高效市場,以一盤棋的大格局謀劃香港國際創新科技中心的建設。
發展創科需發揚敢為人先、埋頭苦幹的企業家精神
當然光有「積極政府」肯定是不夠的,正如李家超亦強調的,改革不僅是特區政府的責任,也需社會共同推進。企業是市場的主體,在創科長夜發展中當然要發揮主體作用。特首政策組副組長王春新曾撰文指,「未來香港打造國際一流創新環境,首先要建立社會主體的創新意識和創新思維,增強創新的緊迫感,發揚敢為人先、埋頭苦幹的企業家精神,這樣才能把科創產業推向新高度,實現新跨越。」暨南大學經濟學院特區港澳經濟研究所副所長謝寶劍建議,香港可以借鑒「廣東經驗」,更好地發揮政策的支持作用,推動科研成果的市場化和產業化進程。
可以期待,隨着政府政策性引領推動持續加大,撬動市場資本成為創科「耐心資本」,香港創科生態應該能夠越來越蓬勃。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