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大公報

(大公報記者 顏琨)在港島西邊的薄扶林道上,有不少百年古蹟值得挖掘,比如充滿歐陸風情的伯大尼修院、兩座簡約風格的八角形牛棚和成功活化的薄鳧林牧場。伯大尼作為古蹟周遊樂巡迴展覽的其中一個景點,看似不曾變過的自然風光和不斷修繕保護的古蹟建築重新投入運營,展現薄扶林的悠久歷史。與之相鄰的薄扶林村保留着傳統歷史的村落,四月祭李靈仙姐、中秋舞火龍,人們依舊延續着傳統的生活方式,將薄扶林的文化傳承發揚。

位於薄扶林道139號的香港演藝學院伯大尼校園位於山嶺一隅,佔地18000平方米,裝飾派藝術設計的白色雙層小洋房在樹林的映襯下十分醒目。沿着國際廚藝學院的方向走便可抵達。伯大尼於1873年至1875年間建成,為傳教會士提供休養之所。因此,伯大尼是香港和遠東區第一所療養院,入口的鐵門上面的「ME」字樣是巴黎外方傳教會的縮寫。

伯大尼彩繪玻璃窗迷人

伯大尼是一幢「H」形建築物,設計布局對稱,內有新哥德式設計的小教堂。建築物四面均有外廊,外牆由底層基座的毛石及硺石牆、裝飾扶欄,以及尖拱柱組遊廊構成。建築旁種植了一棵百年榕樹。站在一樓露台上可遠眺山頂、博寮海峽和附近島嶼。二樓的包玉剛禮堂有着玻璃屋頂,既美觀又能讓室內光線充足。

置身伯大尼小教堂,可慢慢觀賞建築上方的哥德式拱形窗和優美飛扶壁,這在香港可以說是獨一無二的建築。香港演藝學院展開修復工程後,建築上的彩繪玻璃窗是費了幾番周折才尋得原件得以還原。

2004年初,香港演藝學院得到線索,得知堅尼地道共濟會的雍仁會館的7扇彩繪玻璃窗形狀和大小與伯大尼小教堂的相同,窗上還帶有法國王室紋章圖案;並在與共濟會的商議下得知,政府倉庫可能亦留存了至少2扇彩繪玻璃窗。

2005年7月,編寫有關伯大尼歷史書籍的法國歷史學家樂艾倫在搜集資料時,找到約200幅有關香港伯大尼修院攝於不同時期的珍貴歷史照片。其中3幅照片顯示伯大尼小教堂約1950或1960年代的內部模樣,證實了雍仁會館的彩繪玻璃窗來自伯大尼。因共濟會支持復修伯大尼原貌的信念,慷慨送回7扇玻璃窗,政府倉庫存有的玻璃窗亦歸還,讓伯大尼小教堂的修復工程更加圓滿。

八角形牛棚變身藝文場地

日落時分,沿着建築的外側行走,看着奶油色的外牆在夕陽之下別具質感,走廊上拱形立柱將視野勾勒,讓遠方的海面與近處的綠樹構成的美景,回頭又可欣賞被夕陽染成金黃的西高山。當然,尖形拱門長廊、彩畫玻璃窗、黑白菱形地磚,這些經過歲月變遷的老物件散發着濃厚歐式風情,置身其中感受歷史無聲的流動。

鄰近伯大尼的兩座八角形牛棚被評為二級歷史建築,在改建成惠康劇院後,其中一個牛棚變身為展覽大堂,另一個則成為表演場地,內設有活動座位,可作會議及電影放映等各項活動。改建後仍保留八角形屋頂和其中一座牛柵,讓訪客感受當年的牧牛情況。

薄鳧林牧場見證乳業發展

在離開伯大尼小教堂前,不妨前往薄鳧林牧場看看。薄鳧林牧場是發展局第4期「活化歷史建築夥伴計劃」的項目,前身為舊牛奶公司高級職員宿舍,由主樓、傭工宿舍和車庫組成,在2009年被古物諮詢委員會評為一級歷史建築。成功活化的薄鳧林牧場以白、灰、藍三色為主色調,如今有餐廳和展示薄扶林村故事的商店入駐。

沿着主樓環繞一周,可以看到不同大小的奶牛模型,還可以與古典拖拉機打卡,展板上介紹牧場引進的奶牛品種與經營過程,呈現出薄鳧林牧場昔日的繁華。1886年,牧場剛開業時曾從美國進口的首批牛總數為80隻,到了1955年,牧場有逾1600隻牛,其中有600隻幼牛,牧場的經營亦頗具規模。

走進商店,一側是小型展覽「我地大家:一個在薄扶林發生的結連、解離與根植歷程」的介紹,另一側是村民製作的手工藝品和與薄扶林有關的文創產品,如手繪地圖、陶瓷碗碟、村民手工染的布,還可以看到薄扶林牛奶公司使用的雪糕櫃。這些商品是由「樂在陶中」、「村姑工坊」及「樂根源」的成員們親手製作的。在這個科技發展如此迅速的時代,這些手工製作的擺件、日用品不僅展現村民的智慧和巧思,讓人們重塑生活的價值、感受自然之美。

薄扶林村留住傳統村落之美

來到伯大尼修院和薄鳧林牧場,不妨前往對面的薄扶林村看看。村子分為三個部分,中部為「圍仔」,北部為「菜園」,村尾為「龍仔督」。薄扶林村內的房屋,以磚屋及鐵皮屋為主。時至今日,村民的生活仍傳承着舊時的傳統與風俗,日常仍燒柴打井水,家家戶戶做茶粿蒸年糕,如同世外桃源。四月祭李靈仙姐、中秋舞火龍更是村內的兩大盛事。

漫步「十八間」看今昔

圍仔大街是村內最有名的街道,由一排兩列18間屋組成,村民稱之為「十八間」,是薄扶林村核心最悠久歷史的建築。原初大街舊屋圍牆無窗,進門為廚灶及洗滌間,穿過走廊便是天井,第二進才是主屋。外牆自五十年代起出現變化,不少屋主出租祖屋前廊及天井給人搭建舖頭賣貨,形成商店夾道的街景。彼時,逢每月3號及18號牛奶公司的發薪日,村外商販也專程來到大街舖前的空地擺攤,百米大街可聚集逾50家商販攤檔,好不熱鬧。

村內有許多未命名的街巷,除了圍仔大街,上海街亦是例外。1930年代的「的士大王」胡忠,生於薄扶林村,他曾在「十八間」對着小溪的農地上建起了一列排屋,租出盈利。因起初住戶以上海人居多,老一輩村民稱這條街為「上海街」。

薄扶林村的另一名物火龍棚也不容錯過,火龍的龍身以竹、禾草及鐵線捆紮而成。這個火龍棚是由紮作火龍的傳承人吳江乾師傅以同樣物料,親自搭建此棚,成為他日常創作的工作室,裏裏外外展出不少師傅的手藝。

除了欣賞火龍棚,亦可在火龍壁畫前打卡。2014年,倫敦藝術家Pakal和他的香港好友在薄扶林村一面牆上進行創作,繪製了村民精神象徵的火龍、十二生肖及村內特色建築元素,壁畫得到了村民的喜愛,亦成為村內的一個打卡點。

賞火龍棚打卡火龍壁畫

村內的李靈仙姐塔供奉着李靈仙姐,這是全香港只有薄扶林村才有的景點。靈塔坐落在村內最古老的兩列排屋中央以南的菜地上,靈塔呈六角形,塔高逾5米,以紅磚構建。水泥平台地基上建有兩層,每層每面均有密封的圓拱形窗戶,塔剎呈葫蘆狀,塔身無雕飾,第一層塔的圓拱門內供有李靈仙姐的靈位。

村民喜歡在街頭巷尾種植果樹,龍眼、黃皮、桑葚、番石榴、枇杷,走在村內可以留意不同品種的果樹。在這其中,一棵老龍眼樹的樹根粗壯碩大,成為村民乘涼閒聊的好去處,因而得名「龍眼頭」。自水井乾涸後,這棵龍眼樹也走向枯萎,只留下如同雕塑一般的樹頭與上面掛着的信箱供人緬懷。

走到薄扶林村北部「菜園」一帶,可以看到甘氏排屋,作為村內的原居民,甘氏一族已有八代人扎根於此。與「十八間」的建築風格相似,甘氏排屋亦屬於共用間牆的一列四間客家建築。隨着家庭需要不同,當中三家已修葺改建,只剩西端那間保留歷史原貌。在甘氏排屋的後面設有「菜園」最古老的土地壇,人稱「菜園伯公」。村民用一個紅台階圍起一塊大石,在房屋一角供人祭祀。後來,有村外人在「菜園」的主要出入口修建了一個伯公神位,香火旺盛。每年中秋火龍亦會在此處敬拜伯公。

責任編輯: 木羽